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四光—— 熠熠生辉的地质之光

李四光(1889 年 10 月 26 日~ 1971 年 4 月 29 日),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湖北省黄冈县人, 蒙古族。1918 年和 1931 年分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 年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 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170 余篇(部)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 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作出贡献。创建古生物 科分 类标准,该标准准确划分了石炭 - 二叠纪地层,被国际古生物学界采用;将力学原理引入地壳的构造和运动 规律研究,划分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地区的构造体系,创建了地质力学,并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 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解决了国家急需。代表作有《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 科》、《地质力学概论》 和《天文 地质 古生物》等。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最后心愿:推进地震预报工作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在李四光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又致力于 地震地质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

1966 年 3 月 8 日清晨,邢台地区隆尧县 发生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 失。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震区,还召集了探 讨地震预报的专题会议。地震预报是一个有 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李四光认为,只要注 意对断裂带的研究,并设置必要的观测网进 行监测,再参考我国历代文献中丰富的地震 资料,是可以对地震做出预报的。

为了探索预报规律,生病住院的李四光 不顾 77 岁高龄和医生劝阻,执意深入地震灾 区进行考察和研究。他坐火车,乘汽车,最 后踏瓦砾,步行到震中区,冒着频繁的强余 震,坚持在地震现场考察,指导河北省地质 局在隆尧县打钻孔,在钻孔中放置由他指导 设计的仪器,进行地应力测量,预测地震。 他与科学工作者一起分析邢台地震的发展形 势,应用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资 料,指出“震源带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此后几年发生的河北河间地震、辽宁海城地 震及唐山地震,完全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

1966 年“文革”开始后,科学研究陷入 极为困难的境地。此时,李四光的身体状况 也已经很差。但他仍坚持进行地震预报的研 究。1967 年冬,他不顾天寒地冻,风沙漫天, 在北京郊区房山亲自做“地应力解除”的实 验。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地应力确实存在。 这使李四光对于用地应力预测地震的方法更 加信心十足,他决心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猛 攻这个难关,完成总理嘱托的光荣任务”。

除了地震预报,地下热能的开发与利用也 是李四光晚年时常牵挂的一件大事。1970 年, 李四光得知天津打出地热水,便不顾 81 岁高 龄,拖着病弱的身躯,亲赴天津考察,并作出 具体指示,促使后来天津开展了一场地热大会 战。从天津考察回来,他对女儿李林说:“要 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 料,可以给人民造很大的福啊!”

1971 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住进北京医院。 躺在病床上,他叮嘱秘书:“别忘了明天给 我带一份全国地图来,我还有些事情要讲。” 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对医生说:“要再给我 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 果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四光心里一 直装着地震预报事业。

但病魔无情,1971 年 4 月 29 日,这位著 名科学家与世长辞。

李四光曾经说过:“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 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 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 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 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 么他的生活就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 泼。”这是李四光的人生哲学,也是他一生 的写照。李四光把一生献给了科学,献给了 祖国,献给了人民,无愧于周恩来总理称赞 他为“我国科技界、知识界一面光辉的旗帜”。

3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