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四光—— 熠熠生辉的地质之光

李四光(1889 年 10 月 26 日~ 1971 年 4 月 29 日),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湖北省黄冈县人, 蒙古族。1918 年和 1931 年分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 年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 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170 余篇(部)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 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作出贡献。创建古生物 科分 类标准,该标准准确划分了石炭 - 二叠纪地层,被国际古生物学界采用;将力学原理引入地壳的构造和运动 规律研究,划分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地区的构造体系,创建了地质力学,并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 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解决了国家急需。代表作有《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 科》、《地质力学概论》 和《天文 地质 古生物》等。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不负重托:殚精竭虑寻找石油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美孚石油公 司在中国西北打了 7 口井寻找石油,花了几 百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掉了。中国由此被 扣上“贫油”的帽子。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1953 年,是我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这年年底,毛 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把刚刚就任地质部部 长的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征询他对我国石油 资源的看法。面对新中国最高领导人充满期 待的目光,李四光从提包里拿出一张他亲手 绘制的中国地质草图,指着图进行解说。他 说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美孚的失败,并 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李四光依据自己创立的大地构造理论和 油气田形成的原理,分析了我国生储油地质 条件。他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就是“多字型 构造体系”,它的 3 个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他说,我国辽阔的疆 域内,天然石油资源量是丰富的,关键是要 抓紧做地质勘探工作。应当打破偏西北一隅 找油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石油普 查工作。李四光的话,给了共和国领导者极 大的信心。

1954 年 2 月,李四光在燃料工业部石油 管理总局做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 远景》的报告,指出了 3 个远景最大的可能 含油区,“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 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现在可以做 工作”,建议“物探、钻探一齐上!”

党中央对李四光的意见非常重视。1954 年,由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 立了以李四光为主任委员的全国石油地质普 查委员会,轰轰烈烈的石油普查工作在全国 展开。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普查找到的储油构造 部署钻探,1959 年,石油部和地质部分别在 大庆长垣和吉林扶余钻获工业油流,实现了 松辽盆地找油的突破。到 1963 年,大庆油田 初具生产规模。同年 11 月,周总理在第二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告:“我 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

松辽油区取得突破后,李四光又及时提 出普查勘探战略东移的设想,并指出了具体 的突破重点构造区域。

华北、大港、胜利、辽河、江汉、南阳 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中国地质学家关 于中国东部几个大型沉积盆地具有含油远景 的科学论断。

为了国家建设需要,李四光把科学研究 和应用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

李四光一手抓油,一手抓铀。他在我国 率先组织起铀矿地质队伍,并运用地质力学 理论指出找矿方向和矿产富集区,强调“关 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 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 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 211 特大型铀矿床。 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 矿床。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 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4 年,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期间,李四光(右2)向各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介绍多年收集的各种标本(后排左起:

马杏垣、黄汲清、程裕淇、张文佑)

 

 1956 年,李四光在办公室鉴定标本

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