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 年 10 月 26 日~ 1971 年 4 月 29 日),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湖北省黄冈县人, 蒙古族。1918 年和 1931 年分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 年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 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生留下了数百万字、170 余篇(部)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其成果为第 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国家水文、工程等建设作出贡献。创建古生物 科分 类标准,该标准准确划分了石炭 - 二叠纪地层,被国际古生物学界采用;将力学原理引入地壳的构造和运动 规律研究,划分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地区的构造体系,创建了地质力学,并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找煤、石油、铀、 地热等能源及防治自然灾害等,解决了国家急需。代表作有《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 科》、《地质力学概论》 和《天文 地质 古生物》等。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李四光特别注重野外实践。他说:“野 外调查是研究地质之张本。”所以,不论是 带学生实习,还是野外专门考察;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养病期间,一 个山头、一条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 他都从不放过。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 资料,不断地思考和研究问题,从现象深入 到本质、从结果追索到原因、从局部扩大到 全局,在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中不断提出创 造性的见解。
1921 年,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 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四光开始倾心于古生物 “䗴科”化石的研究。“䗴”是一种微体古 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似纺纱用的纺锤。 我国民间习惯称纺锤为“筳”,李四光以此 为据,在“筳”旁加个“虫”字,给这种微 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䗴”。采标本、磨薄片、 镜下观察、详细记录……1923 年 1 月,在中 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李四光宣读了他 的研究论文《䗴蜗鉴定法》,立即引起国际 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篇研究论文创立了 世界古生物界一直沿用至今的䗴科鉴定的 10 条标准,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要求,极 大地提高了化石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928 年,李四光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合影(左起:裴文中、李春昱、朱森、李四光、黄汲清、赤獭川安彦、杨曾威)
李四光运用这些标准,鉴定了大量䗴科 化石。1927 年,他的第一部科学专著《中国 北部之䗴科》问世。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 根据不同种属的“䗴科”化石,进行了科学 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多年争 执不下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划分问题,而 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为表彰李四光的突出贡献,1929 年, 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他葛利普金质奖章。
1949 年,李四光(后左)与夫人许淑彬(后右)、女儿李林(前左)、女婿邹承鲁(前右)在英国剑桥大学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