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宝珺—— 沉心治学 积成大家

刘宝珺 (1931 年 9 月 13 日~ ),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天津市人。1953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6 年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任教;1982 年任成都地质 矿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层控矿床学、盆地分析与板块运动、层序地层与事件 地质、全球沉积地质、油气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以及生物成矿作用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20世纪60年代, 他提出新的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编制方法,为国内很多部门采用;20 世纪 70 年代,他提出“沉积期后分异 作用与成矿作用”的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他发表关于川南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风暴岩 研究的先河;20 世纪 90 年代,他首次把全球变化的观念引入我国地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统一地质场”理论。 其理论、观点和方法被许多部门引用和传播,在矿藏勘探方面效果显著。 

1989 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 年在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得斯潘迪亚洛夫奖;2013 年在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上获 得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交叉渗透多学科 仗义执言显风骨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学科分支庞杂的 科学。长期以来,各专业各自圈出了自己的 研究领域,总结和建立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学科不免 面临“势单力薄”的困境。

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学科之间存在着普遍 的联系。刘宝珺认为:采用交叉渗透的研究 方法,是了解事物本质的较好途径。比如滇 中砂岩铜矿的研究,体现了沉积学与泥沙运 动力学、构造学与矿床学的交叉渗透,获得 了重大成功。所以一个地质学家,应该具有 扎实的专业功底、广泛的知识和较宽的研究 领域,密切注意各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 就,寻求学科间的结合点,开拓新的研究领 域,以促进地学更快地发展。

1982 年,刘宝珺调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 所任所长,这给他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 究天地。他的研究范围涉及沉积构造、结构 及层序的沉积环境解释、沉积盆地沉积作用 及板块构造、层控矿床的成矿作用、全球沉积地质中的事件与韵律、油气储集层的成岩 作用与岩相古地理、盆地分析、热流体与构 造作用、生物成矿作用,等等。

 1986 年,刘宝珺在澳大利亚西海岸考察现代叠层藻

1986 年,刘宝珺(右)等在澳大利亚西海岸考察船上,考察生物碎屑滩 

沉积学研究的是沉积物与介质之间的关 系或沉积物质运动的科学,刘宝珺把流体力 学和沉积学结合起来研究,首先把风暴流的 概念引入我国,1985 年,他在四川兴文首次 发现世界上少见的碳酸盐风暴岩,并以此解 释了上扬子地台二叠系碳酸盐岩的风暴流沉 积作用。1987 年,他提出上扬子地台西缘寒 武系磷矿的风暴岩成因模式,不仅让地层对 比、风暴突变事件的全球可对比研究发生重 大变革,而且改变了对南方二叠纪古地理格 架的认识,掀起了我国的风暴研究热。

1988 年刘宝珺与许效松合作发表了有关 黔东大塘坡组锰矿的海平面变化、构造拉张的热水成矿模式,开创了我国采用全球地质 事件观点研究成矿作用的先河,获得国际同 行的重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刘宝珺又率先在 国内倡导了集现代沉积学、现代地层学和地 震地层学等多学科结合的层序地层学的研究 新领域,在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 控矿床远景预测研究中,把沉积学、层序地 层学、板块构造、矿床学、事件沉积等多学 科交叉渗透,贯穿了全球变化和全球沉积对 比的思想。该项研究根据等时地层格架界面, 重新认识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沉积体的等时格 架,论述了被动大陆边缘和前陆盆地层序地 层的沉积模式,绘制了我国第一条与全球可 对比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1991 年,由他 任项目总负责的《中国南方震旦纪—三叠纪 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床远景预测》总 报告经验收通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岩相古地理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 果和高水平报告。以最新资料编制的 1∶500 万我国南方各时代岩相古地理图,是我国迄今最系统、最详细的岩相古地理图件;此 外,他还将当代统一作用场理论广泛运用 于所主持的“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 层控矿产远景预测”和“中国西部大型盆 地分析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中。他在 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 地质与成岩成矿作用等热点及一些前沿问 题下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使该项研究达 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4 年,刘宝珺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在成都召开的沉积岩数据库国际会议 

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 突出,刘宝珺积极参与国家有关资源与环 境方面的工作,在应用沉积学寻找和扩大 资源、消除和减少自然灾害、促进生态平 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探索。他认为以 破坏自然环境的巨大代价换取 GDP 的增长, 是不可行的,会给后代子孙带来严重后果, 他主张以理性的人文的观点来对待“生命 的河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4 年,刘宝珺和其他几位专家学者 看到已经审察通过的、将在 2010 年开工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后,拍案而起,认为这是一个不成 熟的草率的规划,要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的大江之源“改造自然”,营建人间天河, 无异于“三大挑战”——对自然规律的挑战、 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挑战、对社会发展中一系 列两难问题的挑战。不能回答“三大挑战” 问题,西线工程决不能仓促上马。一向温柔 敦厚、儒雅谦和的刘宝珺慷慨陈词:“只要 与国家民族利益攸关的大事,我都有义务参 与。”

两年后,刘宝珺和林凌主编出版了一部 沉甸甸的大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收集了 31 篇论文,对西线工程提出了质疑 与建议。刘宝珺认为,南水北调是一项巨大 工程,它涉及多方面和许多领域,不应只看 成是水利工程的技术问题,重大决策应该在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出,要尊重自然本身 的发展规律,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以论据科学、 逻辑严密、说理心平气和,引起舆论关注, 还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的肯定 和指示。

2010 年 10 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 质调查中心等联合主办“刘宝珺院士从事地 质工作 60 周年暨 80 华诞庆祝会”。这次盛 会是对刘宝珺院士的一次致敬。时任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在贺信中表达了国家对刘宝珺院士的诚挚祝 贺和崇高敬意:“您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 研,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影响的科研成 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地质科 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8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