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宝珺—— 沉心治学 积成大家

刘宝珺 (1931 年 9 月 13 日~ ),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天津市人。1953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6 年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任教;1982 年任成都地质 矿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层控矿床学、盆地分析与板块运动、层序地层与事件 地质、全球沉积地质、油气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以及生物成矿作用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20世纪60年代, 他提出新的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编制方法,为国内很多部门采用;20 世纪 70 年代,他提出“沉积期后分异 作用与成矿作用”的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他发表关于川南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风暴岩 研究的先河;20 世纪 90 年代,他首次把全球变化的观念引入我国地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统一地质场”理论。 其理论、观点和方法被许多部门引用和传播,在矿藏勘探方面效果显著。 

1989 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 年在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得斯潘迪亚洛夫奖;2013 年在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上获 得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前言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5·12 汶川地震之后,刘宝珺在成都成了名人。会不会 有很强烈的余震?民众很恐慌。就在不少市民拉开架势准 备大逃亡之际,刘宝珺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鹤发童颜、温文尔雅、目光沉稳、字正腔圆:“汶川 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碰到扬子地块阻挡后造成青 藏高原隆升,由于能量和地应力的长期积累,最后在边缘 的龙门山断裂带这一边缘的脆薄地带进行能量释放,从而 引起地壳变形断裂所致。”

“尽管相距甚近,但成都所在的扬子地台与周边的造 山带是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对于成都主城区和 德阳、绵阳以及广元来说都是地震安全区。扬子地台刚性 十足,已经稳定了八九亿年了,这一地台固结很好,对于 成都来说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即使像龙门山断 裂带这样的造山带再发生大地震,成都主要城区最多也只 会摇摇而不会造成大破坏。”

虽然轻声细语是刘宝珺的特色,但他以一个沉积学家 的斩钉截铁,让大家吃了“定心丸“。

58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