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宝珺—— 沉心治学 积成大家

刘宝珺 (1931 年 9 月 13 日~ ),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天津市人。1953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6 年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任教;1982 年任成都地质 矿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层控矿床学、盆地分析与板块运动、层序地层与事件 地质、全球沉积地质、油气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以及生物成矿作用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20世纪60年代, 他提出新的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编制方法,为国内很多部门采用;20 世纪 70 年代,他提出“沉积期后分异 作用与成矿作用”的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他发表关于川南碳酸盐风暴岩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风暴岩 研究的先河;20 世纪 90 年代,他首次把全球变化的观念引入我国地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统一地质场”理论。 其理论、观点和方法被许多部门引用和传播,在矿藏勘探方面效果显著。 

1989 年获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 年在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获得斯潘迪亚洛夫奖;2013 年在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上获 得中国沉积学成就奖。

坚持实践破旧说 瞄准前沿出新知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71 年,成都地质学院应邀参加滇中含铜砂岩矿床的研究工作。此项研究需要沉积 岩石学的理论进行实践指导,而刘宝珺又是 成都地质学院沉积岩石学研究领域里造诣颇 深的学者。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他参加了 研究工作队,并担任了技术负责人。

在这之前,由于该矿区工作出色,1970 年冶金部在那里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会,推 行他们的先进经验。地质、冶金部门及一些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矿床进行过研究,得 出 3 点结论:其一,围岩形成的古环境属古 代湖泊,矿床为同生沉积期产物;其二,矿 床受古湖泊微地貌控制,矿床形成于湖泊深 水部位;其三,赋存在浅 - 紫(色)砂岩交 互带,矿物分带与湖水进退有关。部分人认 为矿床的形成与热液有关。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刘宝珺认为,同一块石头,不同的人看会得 到不同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地质 人员一定要亲自收集、掌握第一手野外资料。 刘宝珺不管别人怎么说,开始了他的野外调 查工作。在滇中工作期间,他每天 5 点起床, 阅读文献了解学习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信 息,特别注意那些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 家的资料,然后再和大家一起翻山越岭,采 集标本。他将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紧密结合, 将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融入 研究工作中。

结果终于出来了,和以前的“三段论” 却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把这个结果公布出来, 在当时必然会产生石破天惊的影响,也必将 和刘宝珺的特殊身份乃至整个研究团队的工 作成败联系在一起。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永远 和他认为的真理站在一起。研究团队大胆公 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围岩为河流相,并非 湖泊相,矿床不是同生沉积期产物,沉积物 埋藏后,成岩后生富集作用对成矿有重大意 义,并指出了找矿标志。根据他们提供的找 矿标志,地质队在团山地区进行了钻探的验证,结果打出了 4 米厚的矿体。

研究工作任务完成后,冶金部门按他们 的观点部署工作。后来,新认识还被推广到 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在勘探铅、锌、铀、 金、汞等矿种方面,都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滇中含铜砂岩铜矿的研究,在理论上和 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不但成功指导找矿, 还突破了传统学说的约束,解决了学术上长 期存在的一些争论不休的难题。过去,国内 的地质工作者对沉积相做判断时,一直根据 沉积岩中的交错层来推断古代是河或是湖、 海的地貌部位,通常只能靠想当然而定性地 对古环境做出解释。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 “河湖之争”成了学术界纷争不休的一个难 题。刘宝珺通过对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分析 研究,把水利工程中的泥沙运动力学的某些 规律性认识和方法引入沉积相分析中。他 以实验室水槽实验对床沙形态模拟研究的结 果,来指导野外实践,成功地解释了成矿围岩形成古环境的沉积相。他是我国第一位以 科学的逻辑进行相分析的沉积学者,对我国 沉积岩石学发展以及沉积动力学的建立作出 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沉积学和泥沙运动力学交叉渗 透研究的成功实践,刘宝珺认识到,一些 新的理论和方法应该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 掌握,成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当 时,沉积动力学作为一种新理论在美国已 被提出,他却认识到推广、应用的重要性。 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石油、地质、冶金、 煤炭系统中及一些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 员学习班做了数十次主题讲座,对于推广、 促进我国沉积动力学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 起了显著的作用。

当时,经典的矿床学把成矿物质看成沉 积盆地之外的侵入物,认为脉状、侵染状、 交代状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都是岩浆热液成 因,成岩作用与矿床形成无关;另一种观点 则认为矿床是海洋或湖泊成因,是同生沉积期产物。但是这次研究,刘宝珺发现实际情 况与以往的认识有相悖之处。

对砂岩铜矿床的研究,让刘宝珺找到了 突破口。他通过对铅、锌、汞、铀等矿床进 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沉积物埋藏后成 矿物质的富集和变化都远远超过了沉积物的 搬迁和沉积期,许多重要的大矿多发生在埋 藏后的成岩后生阶段,他首先提出了“沉积 期后分异与成矿作用”的理论,该理论得到 广泛的引用和传播,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 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后来,他又通过盆地演 化、岩相控矿、沉积成岩成矿等方面的研究, 又进一步提出盆地、地层、岩相、构造及物 理化学环境的成矿、控矿原理,大大促进了 我国在岩相控矿方面的研究。

1978 年,刘宝珺(中蹲者)与技术人员在贵州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1982 年,刘宝珺(左4)在四川峨眉山野外考察

1988 年,刘宝珺(左7)在野外考察中与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主席汉斯·富契鲍尔讨论 

58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