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魁(1915 年 6 月 18 日~ 1999 年 9 月 16 日),地质学家、矿床学家。河南省安阳县人。1937 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 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 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做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 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 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他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幅《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图(1∶300 万)》和《中国成矿规律图 (1∶100 万 )》。
曾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的“科技重 大贡献者”称号。
1952 年以后郭文魁的担子越来越重,但 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矿床地质的研究和策 划方面,聚焦在重要工业矿床的富集规律和 分布规律上。他着重抓了两个基本切入点: 一个是成矿域、成矿区和成矿带的划分、展 布与成因;另一个是构造岩浆成矿旋回的分 析。
1955 年,郭文魁与助手傅同泰一起,对 我国铜矿的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他根据多年来对铜矿的调查与研究,把中国 的铜矿分成 4 种类型,并将新观点在全国第 一次矿产大会与同行们分享。这一研究成果, 对我国此后寻找铜矿具有指导意义。1964 年,郭文魁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做了 题为《中国主要矿产成矿条件的基本特征》 的学术报告,论述了关于金属成矿的构造、 岩浆、围岩、古地理、成矿时代、区域成 矿的多矿种、多类型和成矿的分区、分带 等问题,引起与会中外专家的浓厚兴趣及 热烈讨论。1978 年,他在泰国曼谷召开的 第三届东南亚地区地质矿产会议上宣读的 《中国地质演变概况》报告,也论述了上 述这些重要观点和见解。1980 年,他在第 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上的《中国东部成矿域 与成矿期的基本特征》报告,提出中国大 陆以中国地台为中轴向南北两侧增生的观 点,以及金属成矿的“渗浸”和“注浸” 两类模式。
1983 年,郭文魁(前排左5)在北京参加“1 : 400 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评审会,与宋叔和(前排左2)、黄汲清(前排左3)、李春昱(前排左4)、裴荣富(前排左6)、沈其韩(中排左1)等专家合影
在内生金属矿化作用方面,郭文魁依 据铜官山铜矿,个旧锡矿,江西西华山钨 矿,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等矿的 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总结了金属矿化作用 沿一定方向间歇性地持续演化的规律—— 以不同种类矿物群的大量晶出为标志分为 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硫酸 盐)4 个主要阶段,而氧和硫相对含量的变 化是导致上述沉淀序列的关键因素,且晚 期的氧化环境受地表水的影响。这一矿化 作用机理受到国内外矿床学家的充分肯定。 1963 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在布拉格召开 的研讨会上,郭文魁做了关于金属矿床的 原生分带的报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热烈 反响。
在外生金属矿化作用方面,郭文魁分析 总结了我国含铜砂岩、页岩的时空分布规律, 探讨了矿床的生成条件。他认为,含铜砂页 岩与围岩是同生沉积,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中铜的迁移富集多与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的次 生作用有关,这一论点经过多年检验,证实 具有实际意义。
在区域成矿方面,郭文魁编制了南岭地 区有色稀有金属成矿规律略图和中国铅锌矿 成矿规律略图;指导编制了《中国有色稀有 金属成矿规律图(1∶300 万)》和《中国成 矿规律图(1∶100 万)》。这些图件是一套 中国地质图件的一部分,对地质找矿工作部 署具有指导作用,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