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郭文魁——绘制寻宝地图的大师

郭文魁(1915 年 6 月 18 日~ 1999 年 9 月 16 日),地质学家、矿床学家。河南省安阳县人。1937 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 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 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做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 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 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他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幅《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图(1∶300 万)》和《中国成矿规律图 (1∶100 万 )》。

曾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的“科技重 大贡献者”称号。

乱世求学 自强不息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15 年 6 月,郭文魁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太平店村。 村名太平,但天下并不太平。郭文魁在乱世中长大。他晚 年回忆说:“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先后遭遇军阀混战、 会道门暴乱和日本侵略‘七七’事变,为躲战火,三次只 身逃离学校,丢失了全部书籍和衣物,而最后一次日寇侵 略家乡,全家人更是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

战乱中的日子让郭文魁备尝艰辛,但也磨炼了他的意 志。更重要的是,他像那个时代进步青年一样,怀着强烈 的读书救亡的理想。

1933 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因为化学考了 92 分,化学 系很想录取他。但郭文魁选择了地质系,“本着矿产资源乃 兴工业强祖国之本的思想,以及自幼而来对自然的浓厚兴趣, 我选择了以李四光为系主任、名扬海内外的地质系”。很快, 郭文魁得意地发现这个选择非常“英明”,因为当时的北京 大学地质系可谓“明星璀璨”,李四光之外,还有教普通地 质学的丁文江教授、教地层古生物学的葛利普教授、教标准 化石的孙云铸教授、教矿床学的谢家荣教授等,他们都是中 国地质界的一代开山祖师。

郭文魁非常用功,从早到晚不是在教室里就是在实验 室里,从二年级起一直是全班拿奖学金的两个学生之一。 在大学期间,郭文魁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亡之苦、 丧国之耻,更激发他的强国之志。1936 年 12 月,他参加了 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同时更加发奋地投入地质研究。 

1934 年,郭文魁(右)与同班同学宋应(左)在野外调查地质

1938 年,任教西南联合大学的年轻助教(右起:郭文魁、王嘉荫、卢衍豪) 

1937 年郭文魁大学毕业。他在毕业论文中提出,长期被认为是侵入岩床的北京西山辉绿岩实质上 是喷发的玄武质熔岩,完全可以与峨眉山玄 武岩对比。这篇论文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大学。

那年 7 月,华北形势日渐危急,学校提 前安排毕业考试。“七=七”事变后,北京 成为孤岛,作为助教留校的郭文魁一度与家 里失去联系。后几经辗转,才回到家乡安阳。 10 月,日寇沿着京汉铁路线打到安阳,郭 文魁带着全家老小 20 余口,跳上一列拉煤 的火车,一路颠簸走了三天三夜,渡过黄河 到了郑州。安顿好家人,郭文魁赶到长沙与 南迁的北京大学师生汇合。刚到长沙,学校 又要迁往昆明。郭文魁取道香港、越南,历 尽艰辛到达昆明,开始了他在西南联合大学 为期 3 年的教书生涯。 

48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