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魁(1915 年 6 月 18 日~ 1999 年 9 月 16 日),地质学家、矿床学家。河南省安阳县人。1937 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 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调查,对我国众多矿种、矿床、矿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进行了 深入研究。对我国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做了精辟阐述,将我国金属成矿作用划分 为三大成矿域和三大成矿旋回。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见解。 论证锡的地幔来源以及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成矿。阐明岩浆后期渗浸作用、注侵作用与热液矿脉之关系。他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幅《中国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图(1∶300 万)》和《中国成矿规律图 (1∶100 万 )》。
曾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的“科技重 大贡献者”称号。
科学的兴盛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1949 年 4 月,南京解放,矿产测勘处的历史 揭开新的一页,郭文魁迅速参与到新中国的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随后,他被任命为矿产 测勘处经济地质科科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 指导委员会委员,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 委员。郭文魁兴奋不已,豪情满怀地展开各 项工作。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对地质科技人员的需要,矿产测勘处创办了南京地质矿产 专科学校,郭文魁亲自采购仪器并参加教学。
国家建设急需要矿产资源。郭文魁首先 对南京九华山的铁帽做了远景评价,指出这 是一处较富的铜矿。接着,他又奉命对山东 招远玲珑金矿进行调查。新中国成立前,胶 东地区招远、掖县(今莱州)一带曾进行过 小规模金矿土法开采。后经调查,得出的结 论是玲珑金矿开采多年,已硐老山空,无法继续开采。郭文魁来到玲珑金矿后,发现矿 物组合中方铅石英矿很多,而方铅石英矿常 常是在金矿的浅部出现,这说明深部还可能 有矿,他发表《山东招远玲珑金矿》一文, 判断该矿还有几十吨黄金储量。郭文魁慧眼 识金,玲珑金矿直到现在还在开采。
1952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地质部, 郭文魁被任命为地质部 321 队队长,负责安 徽铜官山铜矿的勘探工作。正值壮年的他, 豪情满怀,恨不得一天当十天用。
建队伊始,在他拟写的勘探设计基础上, 全队开始了矿区的地形地质测图。他一方面 部署普查和勘探工作,一方面着手土木基本 建设和队伍的扩大,尤其注重地质队员的基 本功训练。不到两年时间,321 队发展成为 一个拥有 130 多人的勘探大队,超额完成了 原设计的储量勘探任务。
他根据区域地质、岩石和勘探、开采资 料,论证了铜官山铜矿为接触变质后期的热 液成因,带领 321 队在铜官山反复勘探,至 1955 年经过钻探证实铜官山是个大型铜矿 床。此后,该队继续在铜官山外围开展工作, 到 1984 年底,先后发现和探明了凤凰山、狮 子山、药园山、团山、冬瓜山、胡村后山等 十多个大中型铜矿,铜陵地区从而成为长江 中下游最重要的铜矿基地,一座新兴的工业 城铜陵市由此大放光芒。
1963 年,参加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第一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的中国代表团(左起:郭文魁、涂光炽、陈毓川)
1954 年,郭文魁被任命为地质部地质矿 产司有色金属处工程师兼副处长,负责管理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探工作,指导并协助铜 矿峪铜矿和个旧锡矿的地质勘探与储量报告 的编写。
1956 年,他调任地质部资源计划司总工 程师。1957 年到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先 后任区域地质与矿产综合研究室、成矿规律 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全国区域 地质测量指导组成员。
1961 年,地质部地矿司派郭文魁组织地质所、地质力学所到内蒙古进行铬矿会战。 内蒙古铬矿经过多年钻探,一直没有结果。 在郭文魁主持下做了最终评价研究工作,明 确指出在勘探深度 300 米以上无大矿,会战 随之结束。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