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袁道先—— 让中国岩溶走向世界

袁道先(1933 年 8 月 24 日~ ),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浙江省诸暨县人。1952 年毕业 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前所长。

20 世纪 60 ~ 70 年代提出岩溶地下水最基本的特征是含水介质不均匀性的概念,指导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建成岩溶水文地质实验场,建立了包气带地下水运动机制、调蓄功能的数学模型。总结中国区 域岩溶的基本特征,进行全球岩溶对比。总结了中国开放系统和半开放半封闭系统岩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制。 用岩溶地球化学场及示踪技术验证趵突泉的补给途径。研究岩溶作用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以石笋信息研究全 球变化,提出岩溶动力学。代表作有《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岩溶学词典》和《碳循环与岩溶 地质环境》、《现代岩溶学》等。

曾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 会主席奖等奖项。

立足前沿:让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落户中国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地质界与世 界逐步接轨。袁道先与各国岩溶专家建立了 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和袁道 先的努力下,第 21 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于 1988 年在中国桂林召开,32 个国家的 400 余 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展示了中国岩溶水文 地质工作的研究成果,扩大和增强了中国在 国际水文地质界的影响和地位,受到中外代表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领导人的高度赞 扬和肯定,为我国在国际岩溶研究领域的地 位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中国奠定了良好 基础。

从 1990 年起,袁道先和他的团队开始了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地球科 学领域的合作,并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 成员。他领导的国际工作组先后连续提出申 请并主持实施了 5 个国际岩溶对比计划项目。 一系列对比计划项目的相继开展,袁道先团 队的岩溶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2002 年3 月,几位院士考察广西马山弄拉石漠治理现场(左起:卢耀如、袁道先、陈梦熊夫人、陈梦熊、汪集旸)

2002 年9 月,袁道先在西班牙西南部Libor 岩溶区进行泉水水质化验 

进入 21 世纪,随着岩溶科学研究的深 入,世界各国岩溶科学家普遍认为十分有必 要建立一个岩溶方面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从全球视野来研究岩溶科学,为当前岩溶地 区最紧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是一个岩溶大国,而且岩溶类型发育齐 全,呈现多种优势,中国岩溶挺拔俊美的地 表形态、多姿多彩的地下溶洞,是全球少有 的“天然岩溶档案馆”。2003 年 11 月,时 任 IGCP448 项目主席的袁道先认为中国申请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正 式向 UNESCO 执行局提交了在桂林建立国 际岩溶研究中心的申请书。

2008 年 2 月 11 日,对中国岩溶界和袁 道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国土资源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在巴黎签署协议,正式将国际岩溶研究中 心落户中国桂林,落户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 溶地质研究所。此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不 仅对中国意义非同寻常,而且也会对世界岩 溶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袁道先为之奋斗了 近 20 年!这一路也并不是平坦大道,虽然连 续几个 IGCP 对比计划做下来后,他的团队 的研究水平得到了业界认可,但是在计划实 施之初,部分国家知名专家对由中国来实施 并不十分赞同。为了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他带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岩溶专家,在 中国进行了行程达6000多千米的实地考察。 一路上他现身说法,专家们无不为他的学术 思想、为他的精心诚心所折服。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成立后,每年 12 月, 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专家学者都会齐聚桂 林,讲学、培训。目前,在国土资源部的领 导和支持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按照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启用了新的管理模式, 联合了众多中外科学家,致力为世界各地岩 溶地区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寻找新的解 决途径。同时,中心积极组织国际同行开展 前沿科学问题的合作研究,基于最新的岩溶 研究成果培养与训练研究生、工程师与科学 家,建立世界岩溶基础数据库,并通过全球 网络派选岩溶专家,为全球岩溶生态环境严 重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供科学技术 咨询,将来能为《21 世纪议程》的实施, 特别是为遍布世界的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60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