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袁道先—— 让中国岩溶走向世界

袁道先(1933 年 8 月 24 日~ ),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浙江省诸暨县人。1952 年毕业 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前所长。

20 世纪 60 ~ 70 年代提出岩溶地下水最基本的特征是含水介质不均匀性的概念,指导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建成岩溶水文地质实验场,建立了包气带地下水运动机制、调蓄功能的数学模型。总结中国区 域岩溶的基本特征,进行全球岩溶对比。总结了中国开放系统和半开放半封闭系统岩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制。 用岩溶地球化学场及示踪技术验证趵突泉的补给途径。研究岩溶作用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以石笋信息研究全 球变化,提出岩溶动力学。代表作有《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岩溶学词典》和《碳循环与岩溶 地质环境》、《现代岩溶学》等。

曾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 会主席奖等奖项。

从童年开始:永远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33 年 8 月 24 日,袁道先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著名书香门第。父亲袁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语文教育学家,曾经先后担任过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复 旦大学教授,是国立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创办 人之一。1937 年上海沦陷,父亲投笔从戎;母亲怀着身孕, 带着年幼的袁道先姐弟俩回到老家浙江诸暨。不幸的是, 母亲生下弟弟后患产后热,去世了。时逢战乱,又幼年丧母, 对袁道先的打击可想而知。所幸因为父亲从事教育事业, 他一直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生活上也得到父亲亲友的照顾。 

幼时的袁道先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观察 各种植物。他看到凤仙花的种子爆开散落在地上,觉得很 有趣,便对着凤仙花一看就是半天。春天,学校附近山上 开满了杜鹃花,他被那些美丽花朵吸引,旷课跑到山上观看。 恰逢下雨,家人去学校送伞,他的秘密暴露了。有人对他 父亲说这孩子长大以后可能是个呆子。这些在常人看来不 正常的表现,身为教育家的父亲非但不责怪,反而给予了 很好的保护和引导。他父亲的朋友也特别关爱这个有些“呆” 的孩子,一位伯父鼓励他树立远大理想:“你可以用手指 去触摸星辰!”。这些鼓励和引导像一粒种子,落进他的幼小心灵,生根、发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永远保持一颗强烈的 好奇心!”,正是这颗强烈的好奇心,让他 走进科学的世界,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袁道先的求学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在 他成长成才最为关键的青少年时期,他得 以就读中央大学附中,几年扎实的学习, 为他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尤其是英语 和化学成绩出众。中学化学老师韩金鉴是 他学习和研究水文地质的启蒙老师。韩老 师讲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时穿插英语, 这对他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二时,新中国成立,同学们或踊跃参军, 或到新中国最需要的地方,他受同窗好友 谢学钫(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的次子)影 响,加上他本身对大自然和化学的喜爱, 还有那一心为祖国找矿藏的爱国情怀,毅 然选择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地质矿床专 业就读。当时一代地质大家谢家荣、徐克勤、 郭文魁、张文佑、业治铮等亲自为他们授课。大师们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习到国内外最新 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地质理论基础。国家 面貌一新,建设亟待开展,毕业后他急切地 投身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

1981 年,袁道先(右2)考察法国南部洞穴 

6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