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1897 年 8 月 19 日~ 1966 年 8 月 14 日),矿床学家、经济地质学家。字季骅(季华),上海 市人。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0 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28 ~ 1930 年赴德 国和法国做访问学者,从事煤岩学与矿床学研究;1948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大学地质系或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曾任矿产测勘处处长,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计划处处长,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总工程师, 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任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书记(秘书长)、第 11 届 和第 23 届理事长。
谢家荣献身地质事业 50 年,涉足于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学、矿相学、岩石学、煤岩学、矿床学、煤田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等诸多领域,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他还在经济地质学、地球化学、陨石学、地文学、地貌学、古地理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谢家荣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和组织 领导工作,他亲自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 新煤田、南京栖霞山铅锌锰矿、福建漳浦 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甘肃白银厂铜矿、 江西城门山铜矿,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 是淮南八公山新煤田的发现。
华东地区的煤炭主要依靠淮南煤田供 给。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淮南煤田的资源 濒临枯竭,年产量仅为 40 万吨左右,远远 不能满足沪宁杭工业和民用的需求,急需 开拓新矿区。
1946 年 4 月, 淮 南 矿 路 公 司 邀 请 谢 家荣的矿产测勘处全权办理淮南舜耕山前 深藏煤田的钻探工作。谢家荣认为,依 据日本人的资料,深藏煤田距地面深度在 500 ~ 1000 米,非当时所能开采,因此主张 应当在淮南寻找浅藏煤田。
回到南京,他查阅《1∶100 万南京— 开封幅地质图》,发现大通以西的八公山 麓有一条奥陶纪石灰岩出露,与舜耕山呈 弧形构造,他据此推断山王集东南一带的 平原下有赋生煤层的可能。6 月亲率燕树檀、 颜轸亲往山王集一带考察。
淮南的 6 月,骄阳似火,酷热难当, 谢家荣等连同矿上所派的柴登榜一行 4 人 一路行至八公山北坡前的朱家大洼,在树 荫下小憩。无巧不成书,柴登榜一时内急, 方便时竟将含䗴科化石的基岩露头冲刷得 清晰可见。听说有䗴科化石,谢家荣等人 立即跑了过来,用放大镜一看,高兴地说道: “啊,太好了!我们的脚下就是太原组了。”
覆于奥陶纪石灰岩之上的这层含纺锤 虫化石石灰岩,隐约出露于平原之中,延 长达 3 千米,过此即为冲积层覆盖,无露 头可见。因为这层石炭 - 二叠纪石灰岩距 煤层不过 60 ~ 100 米,所以谢家荣判定,在 石灰岩东北的平原之下,除非有断层或褶 皱等的意外构造,煤层的存在应无问题。 于是建议公司与矿产测勘处合作钻探。8 月 初淮南八公山煤田测勘队正式成立。9 月 12 日 ~ 23 日,为勘定钻孔位置,谢家荣再赴 淮南,与燕树檀等详勘钻位,亲自布置钻孔。 9 月 30 日开钻。一星期后,10 月 6 日在距 地面 19 米处的冲积层之下,即遇到 3.6 米 厚煤层,可采煤至少有 9 层,总厚达 25 米。 淮南八公山新煤田遂宣告发现。
接着,谢家荣在中国首次使用勘探网 对淮南新煤田进行勘探,写出了《淮南新 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一文,为认 识淮南煤田全貌做出了科学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谢家荣的思路, 在淮河两岸六县一市 3500 平方千米范围内 进行的地质勘探,完全证实了他当初的论 断。勘探结果表明,八公山煤矿仅仅是大 淮南盆地中辽阔的大煤田南缘的一小部分 而已。整个大淮南煤田远景储量达 444亿吨, 约占全国储量的 19%、华东的 32%,煤层气 储量约 6000 亿立方米,成为全国八大煤炭 基地之一。
淮南八公山新煤田的发现在地质界传 为佳话,是谢家荣运用地质理论找矿的光 辉范例。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