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谢家荣—— 中国地质事业的拓荒者

谢家荣(1897 年 8 月 19 日~ 1966 年 8 月 14 日),矿床学家、经济地质学家。字季骅(季华),上海 市人。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0 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28 ~ 1930 年赴德 国和法国做访问学者,从事煤岩学与矿床学研究;1948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大学地质系或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曾任矿产测勘处处长,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计划处处长,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总工程师, 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任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书记(秘书长)、第 11 届 和第 23 届理事长。 

谢家荣献身地质事业 50 年,涉足于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学、矿相学、岩石学、煤岩学、矿床学、煤田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等诸多领域,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他还在经济地质学、地球化学、陨石学、地文学、地貌学、古地理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地质界“十八罗汉”之一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1897 年 8 月 19 日,谢家荣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家境贫寒 的职员家庭。

时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年幼的谢家荣,经历 了近代史上最剧烈的变革,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

1913 年,他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无力升入高中。 父亲想让他去店铺当学徒,但他希望能够继续读书。恰在 此时,他听到消息,刚刚成立的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到上海 招生。他决定应试,并成为当年的 27 名正取生之一。

从此,这名 16 岁的少年,走上了地质科学之路。他后 来很为当年偶然间的应试感到自豪:“一个国家要富强, 离不开工业的发达,而搞工业,离不开矿业的开发,因此 我选择了地质科学作为我终生的事业。”

 

1918 年12 月,谢家荣赴美求学期间留影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重视发展实业,民族工业开始兴起。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1913 年,民国政府工商 部在北京创办地质研究所,由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主办,地质研究所同时还是一所 高等地质专科学校。从这里走出了群星般璀璨的科学家。 

谢家荣来到地质研究所,既高兴,又发愁。地质研究 所免费就读,且提供宿舍,但伙食费得学生自己负担。可 是谢家荣家里缴不起这笔费用,他只能在课余时间去刻蜡 板、刻讲义,有时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小品文,尽量多挣一 点钱来交伙食费。

除了经济上的拮据,文化水平上的差距给他的学习带 来相当的困难。地质研究所招收的学生大都是高中毕业的, 而他却是初中毕业生,学业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凡 人不能虚此一生”,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他不仅自学了 高中的课程,到 1916 年 7 月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地质研究 所 20 多名毕业生中名列前茅。1916 年,地质研究所结业时,只剩下 22 人,其中 18 人拿到了毕业文凭, 史称中国地质界的“十八罗汉”。1916 年 11 月 1 日,他和叶良辅等 5 名优秀毕业生被任 命为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十八罗汉的直接加 入,极大地壮大了地质调查所的力量。

3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