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谢家荣—— 中国地质事业的拓荒者

谢家荣(1897 年 8 月 19 日~ 1966 年 8 月 14 日),矿床学家、经济地质学家。字季骅(季华),上海 市人。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0 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28 ~ 1930 年赴德 国和法国做访问学者,从事煤岩学与矿床学研究;1948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大学地质系或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曾任矿产测勘处处长,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计划处处长,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委、总工程师, 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任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书记(秘书长)、第 11 届 和第 23 届理事长。 

谢家荣献身地质事业 50 年,涉足于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学、矿相学、岩石学、煤岩学、矿床学、煤田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等诸多领域,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他还在经济地质学、地球化学、陨石学、地文学、地貌学、古地理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 地震地质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难当头,只身南下开锡矿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七七”事变后,正在北京大学地质系 主任任上的谢家荣,根据翁文灏的安排,化 妆成日本人模样,只身南下,一路潜行,经 天津到香港,再从香港飞长沙,面见翁文灏。

翁文灏告诉他,抗战期间有许多事情要 做,不必去南迁后的北京大学了,请他到广 西八步和湖南江华去办锡矿,为抗战换取外 汇。谢家荣二话不说,从此离开了条件相对 优越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进入了矿产勘 查领域,到了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湘桂边区的 僻壤穷乡,终日奔走于金山沟与湖埌的砂锡 矿采掘场之间,从事直接为抗击日寇出力的 富贺钟江砂锡矿开发工作。他后来回忆说, “在八步及湖南江华一带整整工作了两个多 月,所有的矿厂和矿床,几乎都看遍了。因 为要研究砂锡矿层的产状、成因和藏量,必 须详测层序,于是拿了一支划好尺度的竹竿, 在湖埌里到处奔跑,矿工们见了,以为我们 在发疯。”

1938 年 7 月,日军逼近武汉。东北、华 北、中原和华东地区的资源基地相继为日寇 所占,国家对大后方矿产资源的开发变得更 加急需。在战火弥漫的危急时刻,谢家荣奉 命筹备江华矿务局,并于 1939 年被正式任命 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兼江华矿务局经理, 偕王植、马祖望、颜轸、金耀华等人继续调 查富贺钟江砂锡矿,并使用班加钻机钻探勘 查了江华砂锡矿。

在担任江华矿务局经理期间,他俯下身, 拜工头、矿工为师,虚心学习采、选、冶技术, 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经费,创立了当时 湖南唯一用机器采锡的矿厂,不仅做到了如 期生产,还将江华矿务局办成了一个收支有 盈余的企业。

江华矿务局走上正轨后,为支援抗战, 谢家荣又被派往昆明担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 工程处的总工程师,负责测勘叙昆铁路沿 线两侧各宽 50 千米范围内的地质矿产。从 1940 年到 1945 年抗战胜利之日,他领导的 矿产测勘处一直工作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治安环境恶劣的黔、滇、川、康、湘各省, 中途几度迁徙:从昆明迁昭通,又从昭通迁 贵阳,再从贵阳迁重庆。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经费又极为紧张,他曾经对兼管总务的杨博 泉说过:“吾处经费甚少,一切消耗费用务 须尽力节省,工人亦应尽量减少,必要时一 切事可由我们自己来做,剩下的钱,我们要 留作野外调查之用,万一公家一时不给我们 款子,那我们只有吃饭不拿薪,我们学地质 的应有这种苦干精神……”

谢家荣后来回忆在云南宾川、祥云、弥 渡的煤田地质调查:“民国三十年七月本处 奉到大会电令,略谓:滇缅铁路赶工修筑, 沿线燃料,急需寻采,着本处派员详测祥宾 一带煤田,以供开发云云。本处奉令之后, 当由荣率领王植、颜轸、马祖望、陈庆宣、 宫景光诸君前往调查。”对都匀独山煤田地 质的调查,则是“自敌人侵湘,黔桂铁路军 运频繁,且有若干工厂内迁都独一带,于是 煤斤需用,更为急迫。本处应黔南企业公司 邀请,研究该处煤田质量问题,由谢处长亲 率燕树檀、杨博泉前往”。……

5 年间,谢家荣带领矿产测勘处所制西 南各省矿产地质概略图,面积将近 10 万平 方千米,其中所制 1∶1000 ~ 1∶5000 的矿 产详图也有 2000 余平方千米,调查煤矿 60 处、铁矿 16 处、铜矿 13 处、银铅锌矿 21 处、 金矿 3 处、锑矿 5 处、铝矿 27 处、锡矿 5 处、 钨矿 2 处等,发现了云贵的高级铝土矿……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谢家荣领导的矿 产测勘处和前方将士一样,挺起了抗战的 脊梁。

3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