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孟宪民——香花石上刻下他的名字

孟宪民(1900 年 2 月 2 日~ 1969 年 2 月 18 日),地质学家、矿床学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921 年毕业 于清华学堂。1924 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1927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1946 年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采矿系系主任。曾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 副所长、所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成岩成矿研究室主任。《地质评论》编辑主任,《地质学报》 编委会主任、主编。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是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矿 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20 世纪 30 ~ 40 年代对云南个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 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床理论,取得了明显效果。代表作有《某些金属矿的找矿方向和方法的初步经验》、 《碳酸盐岩中的碳硅石》、《矿床成因与找矿》、《中国铜矿的分布情况及勘探方向》等。

斯人已去 薪火流传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孟宪民从事过一线地质勘查,还担任过 重要领导职务,是中国矿床学研究的组织者、 开拓者。他还从事过多年教学工作,培养了 大批优秀地学人才。

1946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孟宪民 携家从重庆到北平出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 讲授矿物学、矿物鉴定和矿床学课程。执教 6 年间,裴荣富、常印佛、刘宝珺等学生脱颖 而出,后来都承担重要学术课题及领导工作, 有的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3 年,地质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宋学信是当年第一批考中的 8 名研究生之一, 拜在孟宪民门下学习矿床学。他回忆说,孟 宪民在学术上要求很严格,但遇到不同的观 点,作为矿床学大师和院士,他从来不摆架 子,总是和学生平等地讨论学术问题。

“当时关于花岗岩的成因,我跟他观点 不同。我认为是浅成侵入的;他认为是火山 爆发喷出来的。他还请了当时搞岩石鉴定很 有名的专家,比如程裕淇、沈其韩等进行分 析。”时隔近半个世纪,宋学信对此事仍记 忆犹新。“对于一些非共识的观点可以讨论。 这一点他很开明,也没有对我态度有所不 同。”他回忆说。

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没有让孟宪民觉得 高高在上。生活中他平易近人。而且,从不 利用荣誉和职位搞特殊化。1965 年,他到赣 西北指导宋学信做野外工作,按上级规定, 他这样级别的专家和干部应该开专门的伙 食,可他坚决不肯,坚持自己排队买饭。

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他每个月 能够享受 100 元的津贴,这在当时是一笔不 小的收入,但对于家中有 6 个孩子的孟宪民 来说并不宽裕。尽管如此,他依然把这笔津 贴作为党费上交了。

不幸的是,他的工作与教学被 1966 年开 始的“文革”打断了。由孟宪民担任常务理 事的中国地质学会停止学术活动;他主编的 《地质学报》停刊;他的好几位学生竟然被 送到部队农场劳动……这时候,他的刚烈性 子又上来了。“‘文革’期间,别人发‘文革’ 传单,他发的是学术传单,亲自油印材料, 仍在疾呼‘矿床同生说’。”宋学信感慨道。

1969 年 2 月 18 日,因遭遇“四人帮” 的迫害,一代地质学大师意外辞世。1978 年 夏,孟宪民得到平反昭雪。可以告慰孟宪民 的是,他开创的矿床同生论没有湮灭。在他去世后十余年,迎来了我国同生和层控矿床 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我国矿床同生学 派著述最丰的时期。他的学术思想在传承中 发展,一项项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推动着中国 地学事业的进步。

37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