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孟宪民——香花石上刻下他的名字

孟宪民(1900 年 2 月 2 日~ 1969 年 2 月 18 日),地质学家、矿床学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921 年毕业 于清华学堂。1924 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1927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1946 年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采矿系系主任。曾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 副所长、所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成岩成矿研究室主任。《地质评论》编辑主任,《地质学报》 编委会主任、主编。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是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矿 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20 世纪 30 ~ 40 年代对云南个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 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床理论,取得了明显效果。代表作有《某些金属矿的找矿方向和方法的初步经验》、 《碳酸盐岩中的碳硅石》、《矿床成因与找矿》、《中国铜矿的分布情况及勘探方向》等。

国之所急 心之所系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1952 年 8 月,地质部成立,孟宪民在担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 6 年后,被调到地质 部任地质矿产司副司长。

在此期间,东川矿务局对汤丹铜矿是否 值得工作争议不决。1953 年初,孟宪民组织 并参加了下老硐、查井巷、核对硐巷等工作, 最后认定汤丹矿前景良好,后经探采证实该 矿确实是东川地区最大的铜矿。这项调研揭 开了 1953~1955 年东川铜矿区大规模地质勘 探的序幕,使东川真正走向辉煌。

同时,1952~1955 年,孟宪民发表了系 列论文和会议报告,如《对有色金属矿床生 成规律的体会》、《中国铜矿分布的情况及 其勘探方向》、《中国铅锌矿床已知的地质 情况及其远景》等,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有 色金属找矿勘探和地质科研事业起到了重要 的指导作用。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孟宪民就认识 到稀有元素矿产资源对我国未来国防尖端科 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当时国内稀有元素矿 产地质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地质部矿物原料 研究所建立不久,时任业务副所长的孟宪民 和所党委把很多员工派往苏联进修考察,为 开展我国稀有元素找矿和研究,做了人员、 技术、资料等方面的准备。

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家急需铌。时任 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孟宪民根据我国广 东沿海地带燕山期花岗岩发育、多产砂锡矿 及滨海砂矿等特点,认为那里是找寻含铌花 岗岩的有利地区,并派出丁孝石、高纪生、 陈德潜、孙鲁仁、陈学正等人到当地调查, 找到了含铌铁矿的花岗岩风化壳。经地质队 勘探后,向国家提交了第一个含铌钽铁矿花 岗岩型矿床的储量报告,并很快建厂投产, 满足了国家当时对铌资源的急需。此后,地 质队根据这一经验,在华南各省也相继找到 了各种稀有金属花岗岩型矿体。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孟宪民还主持了 若干次全国性稀有金属矿产专业学术交流会 议。1962 年,他参加由国家科委主持召开的 关于编制国家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会议,该规 划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在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 矿产资源方面的急需状况。

在新中国建设的大潮中,孟宪民和他的 同事们,未辱使命,交上了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37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