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孟宪民——香花石上刻下他的名字

孟宪民(1900 年 2 月 2 日~ 1969 年 2 月 18 日),地质学家、矿床学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921 年毕业 于清华学堂。1924 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1927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1946 年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采矿系系主任。曾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 副所长、所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成岩成矿研究室主任。《地质评论》编辑主任,《地质学报》 编委会主任、主编。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是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矿 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20 世纪 30 ~ 40 年代对云南个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 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床理论,取得了明显效果。代表作有《某些金属矿的找矿方向和方法的初步经验》、 《碳酸盐岩中的碳硅石》、《矿床成因与找矿》、《中国铜矿的分布情况及勘探方向》等。

否定权威 大胆立说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足迹不曾停歇,思考也不曾停止。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岩浆热液成矿论一统天下的 情况下,孟宪民提出了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的观点:同生成矿学说。这是孟宪民科学人 生中最厚重的一笔遗产。

孟宪民的老师林格仑是国际上岩浆热液 成矿论的代表人物,这使得他在相当长时期 内对该理论深信不疑。岩浆热液成矿论认为, 热液流体和成矿金属源于能够分异和演化的 岩浆,岩浆侵入体与热液矿床在空间、时间 和成因上密切相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他逐渐从该理论的一名跟随者成为质疑者。

随着矿床勘探研究工作的深入,他逐渐 认识到,岩浆热液成矿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 许多矿床地质现象,更不能有效地指导找 矿和探矿。多年的野外实践工作,使他对 脉状矿与层状矿的关系与区别有一定的认 识,早就为他多年后在中国首次向传统的岩 浆热液成矿论提出挑战并倡导矿床同生论埋 下了伏笔。

在实践中,他了解到东川烂泥坪震旦系 底部的铜矿层层位稳定;云南个旧锡矿均发 育于三叠系个旧灰岩的两个不同的层位中; 扬子江下游泥盆系与石炭系沉积间断上的铁 矿、含铜黄铁矿或黄铁矿,层位也稳定;其 他如铅锌矿、汞矿、锑矿等均发育于一定的 层位。

这些事实让他对热液成矿说产生怀疑。 “如果说这些沿一定地层的矿层是含矿热液 沿有利于交代地层用浸染交代而成的话,就 发生了下列的问题:每一矿床的富集就需假 设,这些成矿物质在地壳深处富集起来,并 经过一个通道把这些富集的物质搬运到适宜 成矿的地区,这样还要替被交代的岩石物质 设想如何被交代和运出。”他曾说:“有些 金属矿床储量大,达几千万至亿吨。这种大 量成矿物质的运进和被交代物质的运出是热 液成矿说无法解释的。”

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外金属 矿床产出情况。他举例说,德国曼斯费尔得 的含铜页岩矿床,矿层仅有 22 厘米厚,分布于从英格兰北部到波兰的大面积范围。非洲 赞比亚铜矿带的铜矿床也是有一定层位,分 布面积广。西班牙的里奥廷托的含铜黄铁矿 也有一定层位和分布面积广的特征。这些都 解释了矿床是成群出现的说法。 

“客观事实使我从原来的一位热液成矿 追随者改变到现在的一些想法”,孟宪民在 黄山花岗岩产状讨论会上,介绍了自己的转 变过程。统计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矿床勘 探资料,他得出沿一定地层层位找矿是今后 的方向。1962 年,他提出东川铜矿不是岩浆 热液型成矿,而是同生沉积的层控矿床的理 论,后来这个观点被钻探证实。

1957 年,孟宪民在鉴定矿物 

1963 年,孟宪民关于矿床同生成因的研 究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重视,英 国层控矿床学家 J.Pereira 来函对其见解表示 赞赏,希望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年,他 还发起了由各个矿床学派参加的长江中下游 铁铜矿床成因与找矿现场考察大辩论,第一 次在中国正式举起矿床同生学说的大旗。

此后,他和周圣生等人主张的同生成矿 和沿层找矿论尽管遭到了岩浆热液论者的激 烈反对,但总是给人以启迪,活跃了我国矿 床学界的学术气氛,拉开了矿床同生说在中 国发展的序幕,也为 15 年后中国同生和层控 矿床研究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37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