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纪舜(1935 年 2 月 6 日~ ),构造地质学家。陕西省华阴市人。1955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副主席。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系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 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观点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 - 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指出东亚显生宙构造演化主要体现为冈瓦纳大陆裂解,亚洲大陆增生, 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形成。代表作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中国东部及邻区大 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 万)》及其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 《国际亚洲地质图(1∶500 万)》等。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正确的认识源于对实际资料的准确理解 和掌控。在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任纪舜感 到奇怪的是,国际上某些著名学者学术造诣 很深,贡献很大,但为什么在解释中国大地 构造问题时常常产生误读和错判?想来想 去,觉得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对中国地质的 实际情况了解太少,用简单的构造模型解析 极其复杂的中国大地构造,故判断失真,结 论有误。地质学在众多自然科学中是最富区 域性特色的一门学科,我们不能说“中国数 学”、“中国化学”、“中国物理学”,但 却可以说“中国地质学”、“美国地质学”、“欧 洲地质学”、“非洲地质学”等。世界各国 多数地质学家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基本一 致,但其研究对象和所获结果却往往不同。 研究欧洲地质获得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不一 定适用于非洲,也不一定适用于亚洲。因此, 任纪舜一再强调,研究大地构造必须立足于 实际,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结论 才可信可靠。但同时他亦强调科学思路的重 要性,他认为,只有按正确的思路分析、综 合各种资料,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 认识。
2003年秋,任纪舜(右 2)参加IGCP440浙西-皖南地质考察
20 世纪 70~90 年代,任纪舜曾两次主持 全国性大地构造研究,几度参与国际地质对 比计划(IGCP),并曾担任 IGCP321“冈瓦 纳裂离与亚洲增生”项目国际工作组组长。 其间,他吸取板块构造的精髓,把中国置于 全球构造背景之下,用全球动力学观点,分 析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些根本问题,如:为什 么中国大地构造如此复杂?为什么显生宙期 间中国多旋回构造 - 岩浆作用特别重要?通 过对比分析,他发现中国的克拉通与世界上 典型的克拉通相比规模小、活动性大。最大 的中朝克拉通也只有俄罗斯克拉通的 1/5, 北美洲的 1/12,非洲的 1/18;而中国古生 代的造山带活动性小,大多缺乏超越构造带 的大规模推覆构造。同时他发现,位于冈瓦 纳和西伯利亚两大陆块之间的中国及邻区是 全球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最为复杂的一个区 域,它并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由一些小克 拉通、众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 体,且处于古亚洲洋、特提斯 - 古太平洋 和印度洋 - 太平洋 3 大全球性动力体系的 叠加复合部位。由于其陆块面积小、质量小、 碰撞动能小,故出现软碰撞、弱造山现象; 软碰撞后,陆块之间虽然已彼此连接,但动 力学上尚未合为一体,处于联而不合的状态, 只有在后来的造山旋回中再度经历多次造山 过程,它们才最终“焊合”为一体。据此, 任纪舜提出微陆块、软碰撞、多旋回缝合的 思想。他认为,中国多旋回造山为什么如此 显著,中国大陆为什么形成镶嵌构造和立交 桥式结构,中国塔里木、扬子、中朝 3 个克 拉通的古地磁极移曲线为什么直至中侏罗世 才汇聚在一起等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均在 于中国上述独特的全球构造位置、复杂的地 质结构和 3 大全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与 复合。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