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纪舜(1935 年 2 月 6 日~ ),构造地质学家。陕西省华阴市人。1955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副主席。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系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 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观点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 - 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指出东亚显生宙构造演化主要体现为冈瓦纳大陆裂解,亚洲大陆增生, 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形成。代表作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中国东部及邻区大 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 万)》及其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 《国际亚洲地质图(1∶500 万)》等。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坚持什么,固守什么?独立思考,让事 实说话,是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 底线。可我们学术界中总有一些人因种种原 因失去自我,习惯于看风向跟潮流,生怕落 后于主流趋势半步。20 世纪 50 年代,东风 劲吹,苏联专家一言九鼎;改革开放以后, 风从西方来,套用欧美模式在某些人中又成 了时尚。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一位在国际 上享有盛誉的华裔地质学家风尘仆仆来到中 国,这里是他的祖国,他无疑希望在这片曾 经抚育过他的土地上施展他的才华,挥洒他 的智慧。他选择的研究重点是我国地质填图 和地质科学研究最详细、最深入的华南地区。 在他的概念中,华南可与美国的阿巴拉契亚 对比,并断定华南曾有过一个从元古宙到三 叠纪的大洋——板溪洋,板溪群正是三叠纪 晚期印支碰撞造山形成的混杂岩。这一“新 颖”的见解当时在地学界引起了极大轰动, 学术界的“求新”与从众心理是我国几十年 中养成的封闭与盲从的反叛和继续。在一片 “新思想、新见解”的赞扬声中,任纪舜发 出了不谐音。1990 年,他撰文《论中国南部 的大地构造》,详细诠释了对华南的全面看 法,明确指出:“中国南部大陆内部并不存 在印支碰撞造山带。显生宙期间,其构造属 性几经转化:早古生代,是一个奠基于大陆壳之上的加里东造山带;之后,在加里东基 底上沉积了泥盆纪—三叠纪的滨 - 浅海相地 台沉积盖层;晚三叠世以来,华南属亚洲东 部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的一部分。”此文由 于资料翔实,论证有据,引用率高,发表后 反响热烈,获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70 周年《地 质学报》优秀论文奖。
1984 年冬,任纪舜在海南岛野外调查于椰林中
2002 年5 月,任纪舜(右)与夫人唐述楷(左)在女儿任蕾就读的纽约州立大学所在地奥尔巴尼留影
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面对的是 气势甚高的世界级权威。但任纪舜坚信,不 论是华南的构造属性,抑或是其他地质理论 问题,都必须坚守以事实为依据,过多地套 用“模式”是不可取的。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