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胡海涛——一腔赤诚 心系水工环

胡海涛(1923 年 10 月 21 日~ 1998 年 10 月 31 日),工程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四川省自贡市人。 1946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 总局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地质 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地质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 总工程师等职。

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勘查,对我国重大工程选址、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环境地质和灾 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负责三峡工程坝区、坝段、比选工程地质勘查,提出《长江三 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推荐三斗坪坝址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60 年代中期,主持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 年代初, 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90 年代,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继承发展了李四光的“安全岛” 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

1997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改革开放后,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研究所迁到北京,亟待成立一个涉及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方面的权威性机构。恰好 20 世纪 70 年代由周总理批示组建的水文地质普查部 队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部队撤销编制转入地 方,于是国家决定,在原水文地质普查转业 部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为了强化科研力量,胡海涛和有关人员从地 质力学所调入,胡海涛任总工程师,兼带领 研究室。

1991 年,胡海涛(左4)在宁夏考察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坝址

1997 年,胡海涛在三峡库区巴东新城考察二道沟滑坡治理工程 

这一时期,他负责完成了配合三峡地区 地质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1992 年全国人大 会议表决通过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就是三峡作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威胁。20 世纪 90 年代初,地质部门提出对已查明的链子崖危 岩体和黄蜡石滑坡体进行示范处理,许多施工部门都争当负责单位。后来,以胡海涛带 领的团队为支撑,地矿部地质环境司负责组 织队伍进行治理,取得成功,开创了地质部门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先例。

为了万无一失,胡海涛对三峡地区的地 质灾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一名博 士生调研发现,湖北巴东因修建葛洲坝径流 调节电站而搬迁的巴东新镇是个滑坡体。他 亲自调查后,呼吁应予以治理,由此改变了 原有搬迁方案。

胡海涛当选院士后,马不停蹄奔走于各 大工程现场,着重解决涉及水利水电建设、 核能建设和城市发展有关构造稳定性方面的 问题。这些工程建设,都以胡海涛主持获得 的地质科学结论作为治理地质环境与决定工 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有一年,胡海涛要到福 建主持一个有关区域稳定性与核电建设的地 质方面会议。到达机场后才发现身份证没带, 无法登机。想到由于自己不能如约赴会,可 能会给地方建设带来不良影响,情急之下多 年积劳爆发,当晚得了脑血栓。幸好及时送 到医院得到救治,没有留下后遗症。休息了 几个月,他又开始辛勤工作。

199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50 周年大会邀请胡海涛参加。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 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了胡海涛。这让胡海涛特别高兴,感到要为区域稳定性和防灾减灾 问题作更多贡献。

1998 年,去世前几天,正好需要体检。 为了第二天体检,胡海涛说 :“要洗个澡, 干净点,也是对医生尊重。”在淋浴室内, 通风不好,一时心胸不适。等医生赶来时, 他已停止呼吸。

胡海涛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毕生精力 贡献地学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后 辈学习的楷模。

62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