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涛(1923 年 10 月 21 日~ 1998 年 10 月 31 日),工程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四川省自贡市人。 1946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 总局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地质 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地质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 总工程师等职。
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勘查,对我国重大工程选址、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环境地质和灾 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负责三峡工程坝区、坝段、比选工程地质勘查,提出《长江三 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推荐三斗坪坝址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60 年代中期,主持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 年代初, 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90 年代,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继承发展了李四光的“安全岛” 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
1997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1947 年,胡海涛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这是当时 中国地质界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他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 华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从旧中国留下迎接新中国建设的地质人员只有 200 多人,他已是其中重要 骨干。
作为新中国创建工程地质专业的元老之 一,胡海涛与谷德振、贾福海、姜达权、陈 梦熊并称为新中国工程地质的“五虎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人员为了寻找矿产 资源,主要学习传统地质学。只有少数几位 参加过长江三峡工程的勘探工作。新中国成 立后,为了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极少数地 质学基础扎实、开拓能力强又相对年轻的地 质人员转向工程地质,胡海涛便是其中之一。 他曾负责系列水利建设方面的工程地质勘探 工作,如辽宁省辽河大伙房水库、浑江恒仁 水电站、太子河观音阁水库等坝地勘探,以 及相关流域规划。他曾兼任地矿部三峡工程 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一职,领导重要的坝区 对比勘探,为后来三峡工程大坝选址提供了 重要依据。
1993 年,胡海涛在办公室
胡海涛是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第一位技术负责人。1956 年,水文所成 立,谷德振为副所长,抓技术,但很快离开 了。胡海涛以其丰富的野外实践工作经验和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业绩,1960 年被任命 为技术负责人。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家进 入极为困难的时期,他一一克服,不辱使命, 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发展作出重要贡 献。水文所的研究人员,至今都对他怀有深 切的感激之情。
胡海涛是建立地质灾害研究队伍的开拓 者之一。在工程地质勘测过程中,他就注意 到由工程建设引起的滑坡、地震等不良地质 效应。1965 年,水文所从北京迁至河北正定。 他因爱人身体原因不能随迁,调入在北京的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地质力学所,他开拓了 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创建了相关研究 室,并应用地质力学观点,继承和发展了李 四光提出的“安全岛”的理念。
胡海涛也是工程地质第一个援外高级专家组的成员。1973 年,在由我国援建的 阿尔巴尼亚的费尔泽水电站和毛泽东水电 站,不少来自中国的专家和阿尔巴尼亚工 程科技人员一起工作。因遇到较多的滑坡、 泥石流问题,我国又派出一个高级专家组 前往阿尔巴尼亚。组长是水电总局副总工 程师姜国杰,胡海涛为组员。到达阿尔巴 尼亚 1 个月后,姜国杰即回国,实际由胡 海涛负责,原定工作两个月,实际在那里工 作了近一年,解决了工程中出现的诸多地质 难题。刚开始,阿尔巴尼亚人员对中国高级 专家的水平持观望态度。不久,他们就被胡 海涛的才能折服,认为他既精通岩性和地学 构造等基础理论知识,也擅长实际工程地质 稳定性评价,由此对中国专家刮目相看。后 来,胡海涛等对阿尔巴尼亚的地质认识,也 得到阿尔巴尼亚高薪聘请的欧洲地质学家的 肯定与支持。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