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胡海涛——一腔赤诚 心系水工环

胡海涛(1923 年 10 月 21 日~ 1998 年 10 月 31 日),工程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四川省自贡市人。 1946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 总局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地质 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地质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 总工程师等职。

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勘查,对我国重大工程选址、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环境地质和灾 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负责三峡工程坝区、坝段、比选工程地质勘查,提出《长江三 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推荐三斗坪坝址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60 年代中期,主持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 年代初, 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90 年代,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继承发展了李四光的“安全岛” 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

1997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人格品质令人称道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报效祖国,是胡海涛坚定的人生理想。

因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他放弃之前 学习的传统地质学方向,果断转入工程地质。 之后,马不停蹄、连续奋战,指导解决了很 多重大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地质难题。

1994 年6 月,胡海涛(右)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孙广忠(左)考察长江三峡库区

1995年,胡海涛(左1)与陈梦熊(左2)等在山西大同浑源考察

他与爱人感情甚笃,不幸爱人患病,久 治不愈。尽管家中困难重重,但胡海涛总是 以事业为重,从未耽误过工作。由于经常出 差,对亲人的关爱往往退后。其幼子胡乐平 撰写的《回忆父亲二三事》一文提到:“父 亲常年在野外,多年来很少在家,自然难以 对母亲和子女照顾,母亲住院动手术,他也 不能在身旁守候,哥哥去北大荒上山下乡 18 年,每年回家探亲一次,他也常常错过这个 时机,难以和儿子碰面。由于他一心扑在地 质事业上,没能尽情享受寻常百姓家的天伦 之乐。”为了国家,顾不上小家,胡海涛付 出太多,中国地质人付出太多。他不畏艰险, 始终保持高昂奋进的工作状态。1953 年 11 月中旬,东北大雪纷飞,他带着年轻的队员 奔赴东北,在辽宁恒化至吉林通化一带进行 野外调查。12 月天寒地冻,夜间温度达零下 35 摄氏度,胡海涛坐着马拉爬犁勘查。露头 被雪覆盖,他带头扛着大扫帚扫雪以观察岩 土。调查结束后,大雪及膝,他又带头唱着 歌曲行进在茫茫雪原。

胡海涛不怕得罪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的治学原则。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地质问 题,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及勘探工作的艰难, 同时涉及工程设计与建设的工程问题,因此 各方常常发生争论。他总是从科学出发,支 持正确的一方。1972 年,为满足北京东方红 石化工业的水资源需求,拟修建张坊水库, 以保证 4 米 3 / 秒的供水量。因工程需要,须 马上建坝。当时的设计及地质大专家,主张 先不进行岩溶坝基处理,在土坝中留灌浆廊道。但是,年轻的工作人员认为水库蓄水后 发生渗漏再处理,就不易收到效果,官厅水 库可做教训实例。虽然提出反对意见的年轻 人资历很浅,但胡海涛认为他说得对,坚决 支持必须先行处理的意见。如果没有胡海涛 挺身说话,而是按照其他专家的建议,先建坝蓄水后有渗漏再处理,就可能埋下祸患。

胡海涛奖掖后进,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大 力培养年轻人,积极支持年轻地质人才成长。 在东北进行野外勘测时,他带领的东北工程 地质队,接受过两批随队学习的人员:一批 是云南省水利部门派来的,原是学水利、岩 土工程的技术人员;另一批是由东北当地水 利部门选派的一群还是十几岁的高中生。不 论哪一批,他都认真对待,不仅亲自教学, 还调动成熟的青年骨干讲课,同时,带领大 家去野外调查。这种现场教学效果很好,云 南学员中,不少后来成为专搞地质配合工程 设计的专家。高中生里也有,再被选拔进入 地质大学(学院)学习,成为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方面的骨干。

62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