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祜(1926 年 2 月 19 日~ 2014 年 2 月 19 日),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河北省满城县人。 1948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1 年 9 月~ 1955 年 2 月,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学习, 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曾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程师、 室主任、总工程师、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张宗祜的一生为我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事业发展作出 了杰出贡献。编制了《1∶50 万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和《黄土高原地区粗泥沙来源分布图》,编著了《中 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黄土状岩石》、《中国黄土类土显微结构的研究》和《中 国黄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持完成了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的《中国第四纪地质》、《中华人民共和 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1∶250 万)》、《亚洲水文地质图(1∶800 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地下水 资源》、《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等一批重大成果,解决了不同时期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曾被授予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中国工程 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 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0 余项。
1978 年,经历了“文革”冲击的张宗祜, 被任命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研究所总工程师,并在 1981 年出任所长。在 他的带领下,水文所大力培养人才队伍、明 确研究方向、改善技术装备,并先后承担实施了“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研 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 纪地质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 等诸多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 果。
“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哪怕是一点点成 就,都需要社会和集体的支持及帮助,越是 重大的科学成就,就越需要集体的创造。” 在中国院士书系《中国黄土》中写下的这段 话,是张宗祜的心声。
“他属于好说话的那种人。”许多人提 到张宗祜时,都有这样的评价。
2006 年4 月,张宗祜(右2)在泥河湾野外现场与课题组进行地质调查
确实,张宗祜很好说话。在野外考察时, 他不顾白天的劳累,经常应地质队同志的要 求,给他们做学术报告,解答问题。对于身 边的年轻人,他从来都是耐心指导,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钻研、创新。他还把本应该属 于个人所得的奖金拿出来设立了一个账户, 专门补贴有困难的工作人员和资助资金不足 的项目,甚至用自己的钱给博士生发补贴以 及资助专家书籍的出版。
2016 年,76 岁的伍兆聪仍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情。1997 年,伍兆聪承担了 地矿部一个重点基础项目的研究工作。第二 年,专题研究到了关键阶段,急需高速度大 容量计算机的支持。这时正赶上了所里经费 短缺的特殊时期。眼看着研究工作难以为继, 伍兆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彻夜难眠。情 急之下,他找到了首席科学家张宗祜,希望 找所里沟通,争取暂从私人处借款垫支购买 机器,待所里财务好转时再从课题经费中归 还的方案。张宗祜不仅支持他的想法,而且 主动提出在其院士基金中先拿出一笔款项参 与私人借款垫支购买机器。燃眉之急迎刃而 解,伍兆聪的感激之情无以复加。
其实,“好说话”,是因为他心怀仁爱, 对每一个生命都有发自内心的尊重。
水文所的“老人”施德鸿至今还记得, 1977 年,张宗祜带领他们考察渭北旱塬黄土 层的含水特征。每逢卡车过“险腰”、爬陡坡, 他总要从副驾驶室里下来,告诫大家务必在 车厢里坐好,保持平衡,他自己则车前车后地指挥车辆前进。到了驻地,如果遇到带有 卫生间的客房,他必然让大家到他房间轮流 洗澡,自己在外面找个地方待着,或者上街 买点东西慰劳大家。从 1995 年开始,张宗祜 连续 10 年不间断地资助张家口市康保县剃头 庄村的一名贫困失学儿童,每年为他缴纳学 费 500 元,每逢春节,还给他家寄去 200 元 的过年费。了解到当地学校的图书资料十分 匮乏,他自费购买了 3000 元的“希望工程” 图书,不辞辛苦亲自送到剃头庄小学。
其实,张宗祜也有不好说话的时候。如果遇上违反公共利益,遇上违反学术原则和 做人原则的问题,他就不好说话了。
“他也有些倔脾气。”秘书李政红记不 清多少次替张宗祜拒绝各类“有偿”活动。 北京的单位多次想调他去,他却宁愿坚守在 小县城正定。许多院校提出给房子、给工资, 求他做个名誉教授,也都被他婉拒了。他说, “和我的专业无关,叫我去做什么?”
2011 年,因罹患食道癌,张宗祜不得已 停下了脚步,到上海女儿的家中治疗养病。 他向前来看望的人透露自己的心愿:“按照 医嘱,我再坚持两年病情就能稳定。我还想 再出次野外,再上回山,下回河!”
然而,时间没有再给他这样的机会。 2014 年 2 月 19 日,88 岁的张宗祜在上海去世, 这一天正是他的生日。
张宗祜是带着一生的光荣与骄傲走的。 他高贵的品质,和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 巨大成就,都足以使我们高山仰止。
他也是带着遗憾走的。对于他一生钟情 的黄土地,他多么希望能再回去看看;对于 黄土地上的老百姓,他多么希望能再多给他 们提供一点帮助。
时间带走一切,却不能抹去一切。张宗 祜走了,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大地上。 不知道在天堂里,有没有他眷恋的黄 土?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