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朱 夏——诗意地栖居在油田煤海

朱 夏(1920 年 9 月 10 日~ 1990 年 11 月 25 日),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上海市人。1940 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 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攻读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1980 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上 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等职。

1955 年参加新疆和青海石油普查,发现马海油田,参加大庆油田会战,是新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开拓者 之一,含油气盆地理论研究的开创人。40 余年来,坚持参加石油地质调查,对我国各主要沉积盆地和地区的 石油地质情况、资源前景都进行过认真探讨,对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提出了许多新看法,如“变 格运动”、两个时代及两种运动机制的盆地及其叠加作用等,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论著,对指导我国油气田 的找矿工作、对一些油气田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等。

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传薪献曝心犹在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老去方知步履艰,江山未许此身闲。 传薪献曝心犹在,烈士何尝有暮年。”

朱夏在病中整理旧作时,感念往事,不 能自已,写下了这样的诗句。50 多年的奔波 劳累,他未曾偷得“浮生半日闲”。临别之际, 他还念着“倘天假数年,或尚能续记”。

刘光鼎在《朱夏教授周年祭》中尊称朱 夏为“知己、导师和战友”,言辞之间对朱 夏的敬业精神和崇高品格充满了敬意。他写 道:“1990 年 3 月底,我从美国斯坦福大 学讲学归来,途中在上海下机,前去探望朱 公,孰料他不仅不能再饮新醅老窖,而且连 食物也难以下咽。但是,他所关心的却是地 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和沉积盆地的动态模拟。4 月 17 日,朱公抱病在无锡验收国家科技攻关 碳酸盐岩课题会上作报告《活动论构造历史 观》,谆谆教导我们要切实地解决中国油气 地质问题,努力攀登地质领域的世界高峰。”

正如朱夏把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上一 辈地质学家栽培一样,他也受到后来者的尊 重和敬爱。他不吝施教,对年青一代言传身 教,爱护有加。

对于朱夏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金庆焕院士记忆深刻。 1963 年 12 月,在李四光部长建议下,地质 部在南京成立了国内首个专门开展海洋地质 调查工作的机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 当时朱夏任该所的领导,金庆焕作为地质青 年才俊,被抽调来所工作,由此与朱夏有接 触。在他的印象里,朱夏就如同地质界的李 太白,有着豪爽的性格和乐天的人生态度, 同时也极富才华。而跟诗仙一样,朱夏也嗜 酒,是个出了名的有海量又有酒品的好酒友。 他说,提到朱夏,就会想到酒。对于搞地质 的人来说,喝酒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经常 出野外,饮酒既可以御寒,又能够壮胆。但 是朱夏的饮酒,却更像是一种人生趣味,在 酒不醉人人自醉之间,就激发了他的诗情画 意和研究灵感。由于朱夏的干脆和谦卑,他 在业内的口碑极好。当时,国内研究样品极 其短缺,很多样品都被某些机构垄断,导致 研究项目进展困难。为了研究需要,朱夏多次出面协调沟通,凭借自己的据理力争和通 达的人脉关系,确保了样本的供给。

刘光鼎回忆起与朱夏共事的那段时光, 记忆犹新。当年正值“文革”,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关押在了南京中山门大院里。面对精神的迫害和条件的艰苦, 朱夏依然没有放弃地质工作。他把牛棚当成 了大家搞研究的集聚地,在那里向年轻人翻 译和评述板块大地构造学说。就是在那段时 间,一些年轻地质学者在朱夏的指导和影响 下,接受并理解了这一学术变革的主旨,同 时也坚定了地质研究的决心。“我们时而开 怀畅饮,谈古论今,交流思想,时而吟诗赋词, 一抒胸臆。”朱夏教授对于地质工作前途的 乐观和他在地质领域的明察秋毫,深深地感 染并鼓舞了年青一代。 

1980 年,朱夏访问荷兰

朱夏夫妇与子女在一起

1989 年,朱夏(立者)与同济大学师生在一起,座谈赋诗 

多年的野外工作和常年的生活颠簸,让 朱夏的身体无法再承受野外奔波。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他把自己钟爱的山川荒漠让给了年轻一代的地质队员,逐渐从野外回归,开 始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的执教生涯。他深 知“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有一代代薪火相传, 中国的地质事业才能薪火不绝、如火如荼地 发展。他培养了一批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 士后,呕心沥血地为我国地质事业的传承尽 了最后一份力。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海区及邻 域地质 - 地球物理系列图》的编制工作启动。 过去编地质图时,海域被表示成一片绿色, 但这样做只能表示海洋的存在,并没有给出 更多的地质意义。后来,有人做出调整,将 第四系和新近系剥掉,做成前中新世构造图, 用来指导大陆架油气勘探。尽管这一工作的 基础是依据地震反射资料,结果在有些地方 却歪曲了地质的事实。作为顾问的朱夏,适 时地指出了问题,并且告诫年轻人,产生这 一问题的原因是大家习惯性地用固定的观点 来对待地质历史的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质现象的形 成和发展,板块大地构造的核心是活动论, 而不是固定论。后来,他又建议采用透视法 编制海域地质图,例如在东海选择海平面下 1100 米的深度做一个横切面,露出什么岩石, 表示什么岩石。他的这些中肯的建议,使得 编制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该系列图 获 1993 年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 1995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论是在地质工作中,还是在诗词创作上, 朱夏都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从十余岁涉足 地质行业,直至古稀残烛之年,从未中断研 究工作,也从未放下诗词创作,他的工作融 进了诗中,他的诗记录了工作。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连同手中的笔, 成就了朱夏一生的传奇。

51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