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朱 夏——诗意地栖居在油田煤海

朱 夏(1920 年 9 月 10 日~ 1990 年 11 月 25 日),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上海市人。1940 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 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攻读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1980 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上 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等职。

1955 年参加新疆和青海石油普查,发现马海油田,参加大庆油田会战,是新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开拓者 之一,含油气盆地理论研究的开创人。40 余年来,坚持参加石油地质调查,对我国各主要沉积盆地和地区的 石油地质情况、资源前景都进行过认真探讨,对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提出了许多新看法,如“变 格运动”、两个时代及两种运动机制的盆地及其叠加作用等,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论著,对指导我国油气田 的找矿工作、对一些油气田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等。

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何妨诗趣杂豪情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对于朱夏来说,他的诗意豪情是与生俱来的。1920 年 9 月 10 日,他出生在上海一户书香门第。其父朱大可是当 时有名的国学大师,曾任上海《新申报》主编,博览群书, 而不囿于旧说,对国学的研究,融经学、小学、训诂、辞 章于一体,对古文字的源流辨识,有着独到见解,在书法 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夏十几岁便彰显出了非凡的诗词 天赋,他所做的诗词脍炙人口,屡获嘉奖。但就在如此浓 郁的文学气息熏陶下,16 岁的朱夏却毅然选择当时门庭冷 落车马稀的地质专业,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寄托。

根据同济大学教授陈焕疆介绍,童年时候的朱夏,充 满好奇心。在一次富春江的游玩过程中,他发现江中的严 子陵钓台比实际需要高出许多,觉得这不符合常理。百思 不得其解之下,他对现实生活中这些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自然界有许多的奥 秘,正等待着人类去探索。这次游历为日后 他投身地质事业埋下了伏笔。

聪慧好学的朱夏,15 岁时便以优异的成 绩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录取。但在学习过 程中,他发现物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很 好地解释那些地理奇观。一个偶然的机缘, 朱夏邂逅了地质学。他在教室里发现了一本 地质学专业的教材,这门学科在当时并不被 人们认可,也非常不“流行”。可就是书中 对自然事物的描述和解答,满足了他对地球 的幻想。而正是这份满足,促使他不惜放弃 已经考取的学校和专业,辍学重考,终于如 愿以偿的考进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今南京 大学的前身)。

一波三折过后,朱夏尤其珍惜这来之不 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当时的中国战火纷飞、 灾难深重,地质学这样冷门的学科根本不受 国家的重视,但朱夏坚定地认为,要国富民强求发展,一定要打开科学的大门,走科学 强国的道路,地质学研究在国家建设和发展 道路上,一定会发挥非同凡响的作用。

1948 年,朱夏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留学期间 

1940 年,大学毕业的朱夏顺利通过考试, 进入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先 后参加和担任四川威远构造详查,川康边境 地质矿产调查和变质岩研究,黔湘边区和贵 州开阳、务川等地汞矿调查工作,并参加了 黄汲清先生领导的 1∶300 万中国地质图和 1∶100 万分幅地质图编制工作。在实践过程 中,朱夏发现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支撑,才能 更好地完成工作。为充实自己的知识框架, 他 1947 年前往瑞士深造,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攻读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 后来,新中国建立,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之际, 朱夏与夫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 活条件,怀着一颗爱国为民、甘愿奉献的决 心,投入了祖国的地质事业中,为祖国探寻 宝藏,保障建设需要。

“毕竟书生难报国,徒教诗趣杂豪情。” 日后,柴达木盆地经过 20 世纪 50 年代的地 质普查,最终被证实是一个很有油气资源远 景的地区时,朱夏吟诗自嘲,叹息他们勘探 路上那些徒劳无功的折腾。可正是因为有了 他这样“诗趣”与“豪情”并存的地质引路人, 有了那些反复的“折腾”,才成就了中国地 质史上开天辟地、浓墨重彩的一章,才留存 了那些“驱车远塞”的精彩故事。

5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