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赵文津——用热血勇攀地球科学高峰

赵文津(1931 年 2 月 1 日~ ),地球物理学家。北京市人。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1 年当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和综合 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第二、三、四届北京市政府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安徽、四川等地矿产勘查、发展物探新技术,以及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出版专著 5 部, 发表论文 80 多篇。

1998 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00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 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地质科学界的直言者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在许多人眼中,赵文津是位很有个性的老头。

在 INDEPTH 这样的国际大项目中,国 家多、人员复杂,矛盾自然不少,有文化上 的差异、有理念上的冲突,但赵文津就是能 很快摆平。诀窍就是——据理力争。恰恰是 这样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强硬性格,让他 赢得了外国专家的尊敬,成为这一项目贯穿 始终的核心人物。直到现在,只要他看见不 合理的事情,就会直言不讳地指出。

翻开赵文津所著的《地质科技管理要论》 一书便会发现,他文如其人,以事实说话, 言辞犀利:“大批矿体露头和矿化现象已做 了多次评价,没有重大发现,但换了一批人重新工作,却有了新认识,找矿获得了突 破,这里有无规律可言?”“地学科研机构林立、重复,达 120 所之多,大家买的设备 差不多,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你不能做的, 我也不能做,为什么不能集中资金买一些新 的高技术设备,做些外国正在做的研究工作 呢?”……一个个追问仿佛一记记重拳,让 人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思维忧虑、气愤、恍然、 希冀。

看到中国普遍轻视基础地质,他奋笔疾书:“研究地层、岩相、古地理、岩石、矿 物、构造、演化过程等基础地质及理论问 题,是认识中国国土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了 解矿床生成的区域地质环境和指导找矿的需 要。因为任何找矿活动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 的确定,光靠经验打‘野猫钻’是不行的。” 针对社会上“分科论道”的现象,他大声呼 吁,大科学时代需要大导演,要发挥学科带 头人的作用,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对于 汶川地震,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调查了各方 情况后,撰文直指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漏 洞和不足;关于“改善人才评价机制”问题, 他强调“加强人才专业化、去行政化才是人 才成长必由之路”;看到中国的深部探测工 作发展很快,他在高兴之余也指出——“最 大的短板是软实力较弱,特别是研究思考不 开阔,研究目标不集中,学科思维单一”, “许多数据不能共享,严重束缚了国人创新 发展,与当前已进入大地球科学的形势很不 适应”……

近几年,赵文津在研究青藏高原之外还 潜心研究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倡导大力发 展和应用地质力学,呼吁中国的地质科学 工作者要汲取历史上独立的精神和创新的 思想,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真正实现科技 引领,科技支撑;带领国土资源部探月科 学专家组,加强行星地质学研究工作,用 《月球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月球演化模型综合 研究》、《月球地质遥测信息综合分析研究》 和《月球重点地区地质结构研究及探月新 技术开发》等一系列科研成果,支持国家 探月、行星科学研究规划和探月深空探测计 划的进行。

对科学技术问题,赵文津主张直言不讳 的讨论和争鸣。他总是认为,在科学上出现 质疑、争议、矛盾都不是坏事,有差异才有 进步,中国的学术界一定要允许和鼓励争鸣, 少一些控制,多一些探索。“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是发展艺术的方针,也是发展科学 的方针。

赵文津说“作为一个地质科学工作者, 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在学术上有建树, 学术上有所成也不够,还必须要有说真话的 勇气。只有说真话,办实事,我们的地质事 业才能真正获得大发展。” 

7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