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赵文津——用热血勇攀地球科学高峰

赵文津(1931 年 2 月 1 日~ ),地球物理学家。北京市人。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1 年当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和综合 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第二、三、四届北京市政府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安徽、四川等地矿产勘查、发展物探新技术,以及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出版专著 5 部, 发表论文 80 多篇。

1998 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00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 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22 岁的物探队队长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49 年,怀揣“当科学家研究原子弹”的理想,18 岁 的赵文津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 年,21 岁的赵文津与同学们提前毕业——新中国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各方面渴求人才。矿产资源领 域处于“等米下锅”的状况,要找矿就迫切需要发展地质 队伍,急需物探人才,但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物探专业, 唯有从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里面调用。

国家的需要,就是年轻人的方向。“地质找矿工作需 要我们”,赵文津坐不住了,他和几位班干部一起,表达 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质行业去”的 愿望。

那一年,全国各个大学物理系应届毕业生进入地质行 业的有 90 多个,50 多个被分到石油部门从事找石油的工作, 40 多个进入地质部找金属矿产。赵文津便这样进入了地质 部地球物理探矿队伍。

地质部对这些“半路出家”的地质新兵集中培训,一 个多月里,赵文津“恶补”了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 等 20 多门专业知识。此后,又在安徽铜陵铜官山野外实习 两个月。让赵文津感到意外的是,实习完毕,在第二年组 队时他被任命为安徽 321 队队长。这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 16 个物探队(组)之一。

就这样,一个 22 岁的毛头小伙子,带着近百人的队伍,在皖南狮子山等地开始用物探方法找矿。当 时找矿非常困难,技术、仪器设备、治安、 生活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但这些年 轻人满怀热情。他们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 只用了一年就有所斩获,找到了一个颇具规 模的铜矿——池州铜山铜矿。尽管铜矿规模 仅为中型,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地质工作薄 弱的起步时期,已是很大的成功。

“普通的地质队用观察研究地层、岩石、 构造、地貌等基本成矿地质条件、发现找矿 标志、追索矿体的传统方法,在皖南覆盖地 区没能发挥作用,我们用物探方法可以圈出 物探异常来找矿,这本身就体现了物探方法 在找隐伏矿中的重要作用。”晚年的赵文津 回顾初出茅庐的经历,仍很兴奋。

1954 年,安徽 321 队被地质部物探处评 为模范队,赵文津戴上了大红花,获得了地 质生涯中的第一个奖项——“模范物探队队 长”称号。

初战告捷的赵文津,找矿热情一发不可 收。当我国找矿工作的重点转向西南地区, 计划组建专业队伍时,已被调入地质部物探 局的赵文津,强烈要求再下第一线,转战西 南去找矿。

1956 年 3 月初,25 岁的赵文津来到重庆 参加筹建地质部西南物探大队,并出任技术 负责人、副主任工程师,从技术上组织和指 导十多个分队上千人,在四川、云南、贵州 3 省的崇山峻岭中沿着红军长征路进行物探找矿。

虽然新中国成立已经多年,但这些地区 还不太平,土匪、恶势力不时骚扰,虎、豹 等野兽时常出没,麻风病村寨一个接一个, 环境十分恶劣,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他们还 赶上了四川凉山地区奴隶主闹叛乱。“那时 候找矿就像打仗。当地的一个地质队配备有 机枪排,我们的物探小分队也配备了一支有 12 支卡宾枪的警卫班。”在四川省喜德县的 登相营工区找富铁矿时,负责保护他们的警 卫班长刘英遭叛匪伏击身亡。“那时他刚刚 结婚”,赵文津犹记当时战斗的情况,始终 没有忘记这些为革命、为地质事业牺牲的军 人和战友。

找矿就是火与血的洗礼!当时物探队员 们大都是 20 岁左右的小青年,但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他们硬是挺了过来,找到一个又 一个矿产地。他们在攀枝花矿区外围红格、 白马、太和发现了多个大型钒钛铁矿,在多 个地区发现了许多小型富铁矿体,发现了大 量的铜铅锌地球化学异常,还开展了地质、 物探磁法和金属量测量化探方法相结合的综 合普查方法试验,在四川找矿史上留下了光 彩的一笔。

“1980 年地质部评选 30 年找矿功勋单 位时,西南物探大队与发现大庆油田的第二 物探大队共同被评为‘功勋物探大队’。” 尽管西南物探大队 1958 年就已解散,但在赵 文津心中,它是永存的。 

70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