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赵文津——用热血勇攀地球科学高峰

赵文津(1931 年 2 月 1 日~ ),地球物理学家。北京市人。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1 年当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和综合 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第二、三、四届北京市政府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安徽、四川等地矿产勘查、发展物探新技术,以及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出版专著 5 部, 发表论文 80 多篇。

1998 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2000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 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切开”喜马拉雅山的人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让赵文津没有想到的是,在中法合作喜 马拉雅项目完成多年后,自己也获得了上青 藏高原攀登喜马拉雅地学研究高峰的机会: 1991 年,他被地矿部任命为国际合作项目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和综合研究 (INDEPTH)”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那次中法合作就像催化剂,迅速掀起了 国际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的热潮。但在 国际地学界,激烈的科学竞争一直存在,看 到法国顺利拿到了进藏进行地学研究的“通 行证”,不甘落后的美国坐不住了,1979 年 也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西藏考察。中法合作 告一段落后不久,美国积极寻找与中方合作 的机会,但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与地矿 部达成协议,合作进行“喜马拉雅和青藏高 原深剖面和综合研究”项目。地矿部将这副 重担交给了刚刚卸下中国地科院常务副院长 重任的赵文津。

赵文津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面积 达 200 多万平方千米的青藏高原,未解之谜 太多了!如果能利用高新技术和多学科的研 究手法,特别是深反射地震技术和超长周期 大地电磁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机 理获得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为后人继 续研究本区基础地质、大地震发生的规律以 及矿产分布规律等打下基础,那将是对地球 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而这,也是中国科学 家的责任。

从 1992 年开始,INDEPTH 项目分 5 个 阶段在青藏高原上艰难地推进着,同时也在 国际地学界发挥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当项目进展到第二阶段时,德国和加拿大的 专家陆续参加进来,到后来竟汇集了 10 多个 国家的专家。

在 20 余年的时间里,多国科学家从藏南 亚东开始,穿过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 拉萨地块、藏北羌塘盆地、唐古拉山、可可 西里地块、昆仑山脉、柴达木盆地、祁连山, 到达阿拉善地块,合作开展深反射、广角反 射、宽频地震、大地电磁、重力测量及地表 构造填图、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综合研究。

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换来了令世界瞩目 的大批探测研究成果。1998 年,这一项目被 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进展”之一; 2000 年,其第一、二阶段成果被评为国家自 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在国际核心期刊发 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在著名的《科学》 和《自然》杂志上就发表了 15 篇,而赵文津 也因贡献卓著荣获 200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 学技术进步奖。

赵文津对国际同行给予的赞誉尤为珍 惜。 他 至 今 还 记 得 2007 年 美 国 自 然 科 学 基金会地球科学部大陆动力学主任约翰逊 在项目第四阶段合作签字仪式上的评价: “INDEPTH 计划前 3 阶段所取得的巨大科 学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青藏高原形成 以及碰撞造山的认识,许多教科书中都能够看到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其科学成就具有 全球震撼意义。”鉴于赵文津在这项研究中 的重大作用,美国《科学》杂志主编之一特 地访问了他,将他称作“移动大山的人”。

70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