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王曰伦——为前寒武纪修史的苦行僧

王曰伦 (1903 年 1 月 23 日~ 1981 年 7 月 20 日 ),地质学家。山东省泰安县(今泰安市)人。1927 年毕 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采矿科,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名誉所长。 

长期进行前寒武系研究,多有创见,是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矿床地质、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 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大地构造、古冰川地质以及奥陶纪海相火山成矿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中,都具有独 到的见解,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和报告百余篇; 他提供的矿产地有的已开发利用,产生重要效益。王曰伦为 我国的地质科学发展和地质找矿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主持的“中国第四纪大冰川”与“邯邢铁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课题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 王曰伦——为前寒武纪修史的苦行僧 ◎ 文 / 刘扬正 主持的“中国震旦亚界(晚前寒武系)”项目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参加的“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1982 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王曰伦从丰富的 实践经验中提出一种新的成矿理论——海 相火山岩成矿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大约 5 亿~ 4 亿年前的奥陶纪时代,海底火山喷 发频繁,火山活动带来了浩瀚的富铁物质, 经过海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沉积成大型 富矿。这种成矿空间宽广,可以形成巨大 的层状矿。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矽卡岩” 成矿理论的束缚,大大扩大了找矿的范围。 但是,当时我国地质界赞成和相信这一理 论的人不多。

为了通过找矿实例来证明这一理论,王 曰伦不顾高龄来到河北邯郸铁矿区,现场指 导一台钻机穿透“矽卡岩”后继续往下钻探, 当钻到 900 米时,在两个层位相继发现 40 米、 90 米厚的富铁矿层。邯郸矿区由原来 2 亿 ~3 亿吨的储量,猛增到 8 亿 ~9 亿吨。在冀东某 地质队考察构造时,他发现那里的铁矿并非 如旧时说的单斜层,提出了复向斜构造观点。 后经钻探证实,使铁矿储量有了成倍增长。 以后的几年,王曰伦一直不辞辛苦,辗转奔 波,先后到江苏利国泽、安徽铜陵、湖北大 冶、陕西东秦岭、湖南、广西、海南岛等地, 多方验证了海相火山岩成矿理论。

1977 年,已是 74 岁高龄老人的王曰伦, 仍然坚持野外工作,甚至深入大漠雪山。一 次在酷暑夏日的吐鲁番,他乘坐的吉普车陷 进沙窝,沙漠气温高达 50~60 摄氏度,在高 温烈日下炙烤几个小时,险遭不测。一天的 劳顿饥渴、高温暴晒,王曰伦发起高烧,领 导决定把他送回县城,他坚决不肯,病尚未 痊愈,就不顾劝阻,整天奔跑于戈壁沙滩各 个勘探点,调查情况,指导钻探。在荒漠之 地工作了一个多月,随后又攀上天山雪峰。 尽管高山反应严重,头晕、气喘、肚胀,但 他还是坚持要看更多的高山地质现象,还开 玩笑说 :“我今年已过 74 岁,但我把它倒过 来当作 47 岁,我还可以为四个现代化大干一 场哩!”

4 年后,王曰伦因患肾病综合症永远离 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终身挚爱的山山水水。 正像他当年所说的,石头是书,那里书写着 地球的历史。而如今,他曾经仔细端详的石 头上也留下了他的名字。

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的王曰伦先生。

43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