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伦 (1903 年 1 月 23 日~ 1981 年 7 月 20 日 ),地质学家。山东省泰安县(今泰安市)人。1927 年毕 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采矿科,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名誉所长。
长期进行前寒武系研究,多有创见,是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矿床地质、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 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大地构造、古冰川地质以及奥陶纪海相火山成矿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中,都具有独 到的见解,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和报告百余篇; 他提供的矿产地有的已开发利用,产生重要效益。王曰伦为 我国的地质科学发展和地质找矿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主持的“中国第四纪大冰川”与“邯邢铁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课题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 王曰伦——为前寒武纪修史的苦行僧 ◎ 文 / 刘扬正 主持的“中国震旦亚界(晚前寒武系)”项目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参加的“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1982 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王曰伦是 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主要开拓者之一,造诣最 深,多有创见。
1929~1930 年,他在丁文江早期云南工 作的基础上,测制了 8 条下寒武统剖面,逐 层采集化石,初步奠定了我国早寒武世生物 地层学层序。他发现和肯定了下寒武统和志 留统的不整合,命名了沧浪铺组。1931 年开 始,他对滇东的含磷地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采集了化石,确定了其层位和时代,并将石 英砂岩层底部角砾状石英岩,作为寒武系底 部界线。
1950 年,王曰伦率五台山研究队前往 五台山区进行古老岩系中的铁矿地质调查, 纠正了美国地质学家维理斯等人的划分方 案,重新划分了维氏五台系、滹沱系的层系, 基本厘清了五台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和地层基 础。1953 年五台山研究队发表了《五台山 五台系地层新见》,是中国古老地层研究的 重大突破。
1958 年,王曰伦参与指导编制《中国先 寒武纪地质图》和《中国的先寒武纪》总结。 他根据川滇交界和湘黔交界的灯影组、蓟县 震旦系景儿峪组中部、三峡区黄陵背斜基底 杂岩中发现的生物地层及同位素年龄资料, 提出南方震旦系和北方震旦系属于异系同 名,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南方震旦系在上, 北方震旦系在下,这一认识被以后的地质工 作所证实。
1956 年 9 月,王曰伦等人在蓟县城北景儿峪首次发现景儿峪组和寒武系底部为不整 合接触。1957 年他将其命名为“蓟县运动”, 作为该区寒武系的分界。
1958 年 7 月,他带领王泽九等人前往河 南嵩山地区工作时,在三官庙的关口看到了 寒武系下部的砂砾岩,与下伏的地层呈不整 合接触;相继又在少林寺西山山顶见到寒武 纪地层与前寒武纪地层呈几十度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他将其命名为“少林运动”。
1963 年,他带领陆宗斌等人在景儿峪村 北的府君山组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大古 油栉虫,再次证明了府君山组的角砾岩属于 沉积性质的堆积,归属于早寒武世,从而提 出了华北地区寒武系与前寒武系之间为不整 合接触关系的见解。
王曰伦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也作出了 突出贡献。我国第四纪冰川最早由李四光在 太行山及大同等地发现,但对东部是否发育 过第四纪冰川曾引起争论。1951 年,王曰伦 与贾兰坡在周口店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在猿 人洞下及高楼发现有泥砾,并在周口店附近 发现了冰川地形及大量的冰川停积物,砾石 上除有条痕外尚有冰流底面,认定周口店第 四纪冰川有 3 期:第一期以猿人洞底部泥砾 为代表;第二期以上砾石层及周口店附近的 红黄色泥砾为代表;第三期以山坡上较高位 置的含砂土的砾石层为代表。这 3 层皆有条 痕石及冰川活动的停积物为证据,证明了北 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产生于间冰期内,首次把 猿人文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联系起来, 使长期争论的问题由此取得一致意见。
王曰伦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所作的贡 献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建立了太行山区第四纪 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1960 年,他在太行 山区考察前寒武纪地层时,就注意搜寻第四 纪冰川遗迹。1961 年,他同地质力学研究所 等单位人员进行太行山区综合地质考察,初 步建立了黄壁庄地区、井陉地区、元氏、赞皇、 高邑、临城、邯郸一带的第四纪冰期、间冰 期地层系统,将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初步划分 为冯村冰期、黄壁庄冰期、赞皇冰期及北冶 冰期 4 个冰期与间冰期。太行山区是中国首 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地点,同时也是华 北冰期学说与“洪积学说”两种不同学术观 点激烈争论的地方。王曰伦等人的研究成果, 无疑对推动学术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因为冰碛层常为隔水层和牢固的 地基层,搞清冰期对华北地区寻找地下水和 工程地基处理有重要应用价值。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