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王曰伦——为前寒武纪修史的苦行僧

王曰伦 (1903 年 1 月 23 日~ 1981 年 7 月 20 日 ),地质学家。山东省泰安县(今泰安市)人。1927 年毕 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采矿科,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名誉所长。 

长期进行前寒武系研究,多有创见,是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矿床地质、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 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大地构造、古冰川地质以及奥陶纪海相火山成矿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中,都具有独 到的见解,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和报告百余篇; 他提供的矿产地有的已开发利用,产生重要效益。王曰伦为 我国的地质科学发展和地质找矿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主持的“中国第四纪大冰川”与“邯邢铁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课题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 王曰伦——为前寒武纪修史的苦行僧 ◎ 文 / 刘扬正 主持的“中国震旦亚界(晚前寒武系)”项目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参加的“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1982 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支持抗战 地质报国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曰伦 于 1938 年出任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 当时大西南是抗战的稳固后方,肩负支持全 国抗战的重要责任。农业的发展,对战时经 济和抗战大局至关重要。怎样让农业增产, 多打粮食,支援前线? 王曰伦不禁想到了几 年前在云南考察的一幕。

在昆明附近一个名叫一垛樱的地方,他 看到农民往庄稼地里撤一种灰白色的土。他 感到奇怪,就问农民这土有何用处。农民回 答说:白土可以肥田。他由此推想岩石里必 含有大量的磷。于是,跑到山脚下拣了一些 风蚀成半粉状的岩石,带回北平的地质调查 所让化验员化验。谁知那位化验员非常不负 责任,胡乱化验了一下,即报告说岩石里只 含有 1%~2% 的磷,没有什么价值。一个重大 发现就这样失之交臂。

这次王曰伦又来到云南滇池畔的昆阳地 区进行地质调查。他无暇顾及滇池山峦倒影、 波平如镜的如画美景,匆匆跑遍山冈,搜集 更多的风蚀岩石。这次,王曰伦吸取教训, 把岩石标样交给有经验的老化验员。果不出 所料,岩石里含有 24%~30% 的胶磷。这一发 现让政府非常兴奋,再次把矿石送往国外化 验。结果,王曰伦的发现被彻底证实。

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个最大的磷 矿——云南昆阳磷矿就此诞生。

王曰伦进一步判断,昆阳磷矿地质层位 是在下寒武统底部和南方震旦系冰碛层以 上。此后,循着这一认识继续勘测,又在黔、 桂、湘、鄂等地相继发现磷矿。这些磷矿的发现,为后方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肥料, 对农业增产、支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这 段时间,王曰伦走遍云、贵、川、桂、湘 等地的山山水水,找到不少可供开发的矿 产资源,为支持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2 年春,他又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 务——到人烟稀少、地域辽阔、工作条件 艰苦的大西北去从事地质矿产调查。赶赴 甘肃兰州时,搭的油矿局便车,路上曾翻 车一次,撞车一次,所幸只受轻伤;沿途 秩序混乱,恶霸宪兵仗势横行,曾经遇匪 徒斗殴。历尽坎坷,月余才到达兰州。随后, 从兰州去玉门油矿老君庙,同样困难重重, 曾遇大雨,水漂浮油,不幸起火,住房被 烧毁,王曰伦一行只好背起行李逃到山上 淋雨终夜。

作为甘肃地质矿产调查队队长,王曰 伦首先组织了对甘肃全境的地质矿产调查, 取得初步成果。1943 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西 北分所成立,王曰伦任所长。分所成立后, 开展了甘肃全省 1∶20 万的区域地质测量与 填图,同时进行了若干重点矿区,如白银厂 铜矿、阿干镇煤田的详细调查研究,还进行 了若干专题研究,如皋兰杂岩、区域地质构 造、第四纪地质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分所不但科研硕果累累,而且培养了 很多青年地质学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新中 国地质战线的骨干人才,有的还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

从 1942 年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 7 年 中,王曰伦先后组织和参与了对甘肃、陕西、 宁夏、青海和新疆地区的煤、石油、石膏、 铁、铜、钨资源调查。3 次组织考察队对祁 连山、白银厂、六盘山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 全面调查。尤其对陕、甘、宁、青、新等地 进行了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填制了 1∶20 万 地质图 18 幅,区域地质图 9 幅,详测矿区图 14 幅,概测矿区图 34 幅,甘肃省 1∶50 万地 质图 1 幅。编写岩矿专著 16 种,地质及其他 50 余种,煤矿汇报 1 册。发现铁、铬、硫磺、 重晶石矿、煤田、油田多处。这些工作不仅 当时支持了抗战,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 开展西北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开发西北 地区矿产资源、加速西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 起到巨大作用。

43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