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栋(1930 年 10 月 7 日~ ),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地质制图学家。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原 栾城县)人。1953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 院院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等职。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编图,主持或参加了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等地 区地质调查研究,完善或重新厘定了这些地区的地层系统、侵入岩期序和构造格架。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特 征和亚洲岩浆岩发育规律,提出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和机制。主持编制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图集、亚欧地质 图等。主持完成了南极岩石圈构造及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代表作有《亚洲地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 和机制》等。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14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65 年,地质部为开展川西高原区域综 合地质研究,成立了川西综合地质研究队。 这一次,李廷栋被任命为地质研究队队长, 担子更重了。
和大兴安岭不同的是,川西高原山高谷深,进入夏季,深谷坡陡林密,天气炎热多雨, 但山顶气候寒冷,还在飘雪。
野外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但地质 队员情绪高昂,没有一个退缩。1965 年 8 月 的一天,从当时的乾宁县(1978 年撤县,今 四川省甘孜州东北部)到丹巴县的公路因雨 塌方不能通行。为按时到达丹巴,队员们背 着几十千克的行装,步行了 25 千米,从海拔 4200 米的高原直下 2000 多米的深谷,星夜赶 到工作区。
川西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若干地层特别 是大面积出露的“西康群”时代不清、层序 不清,解决地层的时代和层序成为当时科研 工作的突破口。他们采取了“三狠”的技术 路线,即狠找古生物化石、狠追地层关系和 界线、狠查地层正倒,在关键地区进行深入 细致的观测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 3 年的努力,他 们终于采获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初步建立 起宝兴一带古生代地层层序,查明了二叠系 的构造轮廓及其与三叠系的关系。最令人鼓 舞的是,经过几十天的精细查找,在宝兴以 北首次采获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镰形新单笔石, 并发现丰富的珊瑚、虫牙、几丁虫、单细胞 藻类化石及高等植物的孢子,实现了在地层 古生物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这里属于新构造活动区域,山坡陡峭, 极易形成滑坡和坍塌,即便是从山上崩落的 零星石子,也有着巨大的杀伤力。李廷栋就 差点被飞石夺去生命。1966 年的一天,汽车 沿山道行进,碎滚石从天而降,他坐在车的 前排座位上,一块小石头擦着李廷栋的头砸 到车身并反射到他手上,血一下就冒了出来。 直到现在,他的食指关节处还有一个清晰的 疤痕。这是川西高原留给他永恒的纪念。
身为地质队员,就必然要穿行在一个个 危险之中。因为有大兴安岭的惨痛教训,身 为队长的李廷栋此行特地定下两个目标:一 个是完成好地质勘查研究任务;另一个是要 保证队员的生命安全。这次科考基本达到了 他的要求,整个考察活动中只有两位队员受 伤,一位被蛇咬伤,一位被猎人猎杀野兽的 暗箭射伤。
在 1980 年开展的中法合作“喜马拉雅山 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项目 中,作为协助肖序常组织工作的中方联系人, 李廷栋同样将人员安全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 置。
他针对各种安全隐患制定了一系列规矩, 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严格规定司机不许 沾酒;再比如,对所有人员进行“如何防范 山上的滚石”、“如何过河能保证安全”的 培训。正因为事先周密的部署,这个当时我 国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历时 3 年,400 多人、 80 多辆车,行程 300 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 赤道 75 圈,而无一例伤亡。
“无论何时,人都是最重要的。数十年来, 无数地质科研人员为了理想、为了地质勘查 工作,不顾危险地奋战在野外,甚至是在自 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无人区。这些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地质科技人员,才是我们地质 事业最大的财富。如果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即使发现再多的大矿、获得再多的科研成果, 也不是完美的成功。给他们提供最起码的野 外工作保障,是地质工作组织者、管理者不 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李廷栋的胸怀与视野。
让李廷栋备感欣慰的是,如今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格外重视地质工作的野外安全,各 方面的保障条件越来越好。
1990 年12 月,李廷栋在南极中国长城站附近进行地质调查研究
2000 年7 月16 日,李廷栋(右2)、杨文采(右3)等在加拿大温哥华岛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海洋研究中心及维多利亚大学访问时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