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春昱—— 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

李春昱 (1904 年 5 月 8 日~ 1988 年 8 月 6 日),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

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 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 室技术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 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 世纪 40 年代领导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60 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70 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 年与他人一起首 次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和《1∶800 李春昱——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 ◎ 文 / 申文静 万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代表作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四川石油地质概论》和《中 国中生代造山运动》。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中国倡导板块构造学说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南京解放后,在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领 导下,李春昱一方面维持所务,一方面继续 科学研究。

1950 年,他同时以中、英文发表《四川 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 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 的地壳运动。1951 年,他发表《从地质构造 看中国油田》,以大地构造学观点为指导, 对中国石油资源的全局做了深刻的分析。

20 世纪 50~60 年代,李春昱的工作调动 十分频繁,他先后担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 队总队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 员、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华北地质局总 工程师、地质部北方总局总工程师、地质部 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室技术负责人、全 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技术负责人等职。无论在 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野外 考察、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一项 都没有落下,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 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他对地质事业的 牵挂从未间断。

早年留学深造的经历带给他更广阔的关 注前沿的国际视野。1972 年,李春昱重回科 研领域。他从很多报道中感受到世界地质工 作巨大进展和我国的差距。当时,国际上极 为盛行的板块构造学说刚刚传入我国。他深 深地感到我国板块构造现象丰富多彩,是任 何国家所不及的,要在国际地质学界占据一 席之地,就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凭着 深厚的大地构造学功底,他全身心地投入板 块构造理论的推行和研究,不但翻译引进相 关理论成果,还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

女儿李勤媛在描述父亲那段时间的工作 状态时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科技 文章,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查阅资 料、写读书笔记。”

为了抓紧时间,已经 70 岁高龄的李春 昱随即组织西北地质所的朱宝清、冯益民等 6 名同志成立板块构造研究组,在秦岭等地 实地考察。在艰苦的跋涉中,他们在中国大 陆首次发现了板块构造的重要证据——混杂 堆积和蛇绿岩套,并于 1975 年发表《用板块 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 析》。

1978 年,李春昱调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工 作,他直接领导了该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 研究室的板块构造研究组。他撰写出《中国 板块构造的轮廓》一文,为接待 1979 年初来 访的美国 10 人板块构造代表团争取了主动, 该文于 1981 年公开发表。

在他逝世前的十余年中,他专心致力于 板块构造的研究,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 了关于板块构造的论著近 50 篇。他在《从板 块构造观点论地槽》一文中,从板块构造观 点出发,重新厘定地槽的概念,将板块构造 学说与传统的槽台学说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对认识我国和亚洲的大地构造起到很大的推 动作用。

为了使板块构造学说深入人心,李春昱 不辞辛苦地先后在 20 多个省、市的地质、石 油、冶金、化工和煤炭系统讲学 40 多次,推 动了板块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展。他结合中国 和亚洲地质构造的实际,对其板块构造单元 进行了划分和较深入的论述。

他担任“中国北方板块构造”研究专题 的总顾问,1982 年 12 月和 1983 年 11 月两 次参加在沈阳召开的“北方板块构造协作会 议”;他组织了 20 多个科研、生产、教学 单位的地层、构造、矿床、地球物理、地球 化学等专业人员从事“多学科协同攻关”。 1986 年,他们出版了3集《中国北方板块构 造论文集》的重要成果。李春昱与他人合著, 发表了《我国北部边陲及邻区的板块构造与 欧亚大陆的形成》。

一位耄耋老人,还如此不辞辛劳,还能 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 国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勤媛在谈到父亲的工作成果时这样说道: “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一颗爱国爱民的赤 子之心,靠的是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和坚韧 毅力。”

除了积极研究和倡导推行板块构造学说 之外,这一时期,李春昱还在亚洲地质图和 亚洲大地构造图的编制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掌握了丰富的亚洲大陆地质资料的基础 上,李春昱主编了《1∶500 万亚洲地质图》, 使我国首次进入了编制国际地质图件的行 列。1976 年在澳大利亚的第 25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该图被展出并参与国际交换,还以 其丰富的地质内容和精湛的制图技艺得到国 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成为科学外交的有力 工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该图于 1982 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2 年,李春昱又和同行们编制出版了 《1∶800 万亚洲大地构造图》,第一次用板 块构造的观点对亚洲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岩石 圈板块进行划分并论述演化过程和特点,广 泛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这也是我国首次编 制的国际性大地构造图件。它在 1985 年获地 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 奖三等奖。

1980 年,李春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院士),并于 198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 年 3 月 29 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 质科学院等单位为李春昱以及和他有着“十 同”之缘的黄汲清共同庆祝 80 华诞及献身地 质科学事业 60 周年。就在那次会上,80 岁 高龄的李春昱先生表达了希望自然界再给他 20 年时间,以便让他继续为祖国地质科学事 业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

廖含英在回忆外祖父时说:“这,就是 这位老地质学家永不停步的心愿。”她把外 祖父李春昱当作她心中永远的丰碑。当然, 这位老人更是我国地质学历史上一块永久屹 立的丰碑。

1988 年老人去世,近 30 年来,中国地 质领域的专家学者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研究中 国及邻区的地质构造,取得了新的成就,为 我国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等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撑。后来者的脚步,正是李春昱“永 不止步”的延续。

44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