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李春昱—— 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

李春昱 (1904 年 5 月 8 日~ 1988 年 8 月 6 日),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

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 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 室技术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 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 世纪 40 年代领导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60 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70 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 年与他人一起首 次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和《1∶800 李春昱——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 ◎ 文 / 申文静 万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代表作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四川石油地质概论》和《中 国中生代造山运动》。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从“贪玩废学”到优等生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开阔眼界,将国外先进的知识融会贯通 为我所用,才能有更大的造诣。在地质界崭 露头角之后,李春昱希望自己的理论水平有 更大的提升。

1934 年春,李春昱参加了家乡河南省公 费留学考试,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英国的名 额。临行前,他在南京见到已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丁文江考虑实业部地质调 查所精通德语的人很少,特别是从事构造、 矿床的地质人员无人懂德语,就建议李春昱 改去德国留学,到大地构造学权威、柏林大 学教授汉斯·史蒂勒 (Stille) 门下进修。为了 地质事业,李春昱二话没说,欣然接受建议, 更换了留学证书。

到德国柏林后,因语言不通,李春昱在 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虽然导师史蒂 勒可以用英语给他讲课,但为了更有利于留 学生活,他下定决心先学好德语。

他参加了德语学习班,同时为创造学习 德语的环境,特意搬到离学校较远的一位德 国老太太家中居住。那段时间,他把主要精 力投入德语学习,适量减少了听地质课的次 数,导师史蒂勒看他上课不勤,疑心他贪玩 废学,专门叫助理通知李春昱说明原因。突 击几个月,李春昱德语突飞猛进,当他用一 口流利的德语和史蒂勒交谈时,史蒂勒疑团顿释,对来自中国的这名学生不禁刮目相看。

留学期间,1935 年春,李春昱还应王 恒升之邀到苏黎世参加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保 尔·尼格里领导的瑞士野外实习队,一路上 得到尼格里教授的教导。野外实习将结束时, 与来到瑞士的李四光先生相聚,他们一起考 察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冰川。

回到柏林,在李四光的支持与鼓励下, 李春昱确定了学位论文的方向。为了考察搜 集毕业论文所用的资料,他每天自带干粮, 骑上一辆旧自行车,奔波在山野之间,当天 回不来,就投宿在德国的乡村旅馆。有一次, 因转弯太急,竟连人带车一起翻下陡坡,摔 晕过去。过了很久,一阵小雨将他淋醒。他 强忍疼痛,扛着自行车爬上附近的公路,就 近在一户农民家住下。乡村医生告诉他是右 肩锁骨折断,嘱咐他至少休息两个月。但他 考虑到留学计划日程安排紧迫,坚持带伤野 外考察。因没能及时彻底治疗,右肩锁骨伤 成了他在异国他乡留下的永久纪念。

凭着所学的知识和顽强的毅力,经过 8 个月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整理,1937 年,他在 题为《埃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图林根林 区与弗兰肯林区南部前沿地质研究》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重要的新见解,得到答辩主考 人的一致赞赏,以“最优等”的成绩取得柏 林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

同年 7 月,李春昱由柏林前往莫斯科参 加第 17 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乌拉尔、巴库、 第比利斯做地质旅行,随后又前往比利时、 苏格兰参观地层及地质剖面。

此时,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本来计 划取道美国多看一些地质现象的李春昱毅然 决定提前回国,尽书生报效祖国的义务。

44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