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昱 (1904 年 5 月 8 日~ 1988 年 8 月 6 日),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
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 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 室技术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 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 世纪 40 年代领导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60 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70 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 年与他人一起首 次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和《1∶800 李春昱——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 ◎ 文 / 申文静 万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代表作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四川石油地质概论》和《中 国中生代造山运动》。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04 年,李春昱出生于河南省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 馥曾在京任学部主事,李春昱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绩 优异。
1922 年,18 岁的李春昱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两年 后,在淘汰三分之二考生的情况下,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地质系本科。1928 年获得北京大学地质系理学学士学位后, 和同班同学黄汲清一同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到地质调查所后,李春昱先后在河北、安徽、浙江、福建、 湖北、四川等地调查地质矿产。1929 年 9 月,李春昱与王 曰伦、谭锡畴等参加了地质学家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 大调查”。川西高原、川西北这些荒僻边远地区,第一次 留下地质学家的脚印。那次经历,现在看来简直是一场“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里不但荒蛮偏僻、交通和经济极其落后,而且随 时有土匪地霸抢劫财物的危险。”李春昱后来回忆说。谭 锡畴和李春昱所在的小组冒着生命危险和酷暑严寒,历时 25 个月,行程近 2 万里,沿途风餐露宿,靠骑马和步行踏 遍了甘孜、阿坝的广大地区,完成了开拓性的地质调查。 为了尽快完成这次考察任务,他们两年没有回家。
“这要有多么顽强的毅力和战胜艰苦的勇气啊!通过 这个例子让我看到地质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让我看到老一辈人不畏艰苦的光荣传统。”受外 祖父影响,在地质学领域工作的外孙女廖含 英说:“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很好地传承下 去,才不辜负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的使命。”
西南地质大调查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绘制 1∶20 万路线地质图。李春昱说,当时的工 作条件差,环境艰苦,不但没有地形图,连 地理底图都没有可靠的经纬度,“我们同时 要兼做地理测量、地形测量和地质测量等多 项工作。” 为了获取可靠的经纬度,在丁文江的建 议下,李春昱先通过一部无线电收音机测量 星斗,计算当地时间,再用收音机收听天文 台报出的准确时间,然后再用两地的时间差 来算出当地的经纬度。方法虽然原始,但因 地制宜的土法子却也有效。那时的地质学家 “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能力不得不令人 钦佩。
通过艰苦的考察工作,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通 过此行收集整理获得的大量第一手野外地质 资料,李春昱撰写了 20 多篇论文,提出了许 多新的认识和见解。他与谭锡畴联名出版的 《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是我国区域地质的 重要专著,这部专著全面记述了四川区域地 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为四川地质矿产 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 地质矿产的一部启蒙性著作。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