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昱 (1904 年 5 月 8 日~ 1988 年 8 月 6 日),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
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 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 室技术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 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 世纪 40 年代领导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60 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70 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 年与他人一起首 次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和《1∶800 李春昱——奔走于大地构造之间 ◎ 文 / 申文静 万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代表作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四川石油地质概论》和《中 国中生代造山运动》。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南京、武汉沦陷后,临时首都迁往重庆。四川省政府想成立一个地质调查所来调查全 省矿产。受经济部部长翁文灏推荐,李春昱 到重庆与常隆庆等筹建四川省地质调查所。 1938 年,李春昱出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
李春昱对四川再熟悉不过了。“西南地 质大调查”两年,他早已对西南地区特别是 川西北地区地质状况了然于胸。在那次调查 中,他为我国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留下 大量重要资料。其中,根据对二叠纪地层和 构造的研究,发现四川中梁山富藏煤矿。新 中国成立后,这里被证实确实是一个大煤田 并建成投产,成为重庆工业区重要的能源基 地。1933 年他发表的《四川石油地质概论》, 也成为我国早期研究四川石油地质的指导性 著作。
在所长任内,李春昱把四川全省,特别 是“陪都”重庆地区的地质矿产做了很好的 调查研究,为很多内迁厂矿准备了能源和工 业原料基地。除领导组织调查四川地质矿产 外,他还接受中央大学地质系、重庆大学地 质系聘请,兼任两校地质系教授。
抗战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学校经费困难, 教学和野外实习都受到影响。李春昱将每月 的兼职工资除留下最低的交通费外,全部捐 献给系里作为野外实习的开支,一直坚持了 3 年多。而当时他家的生活也极艰苦,买不 起米,就买发霉的平价米;吃不上菜,就在 山坡上开荒种菜。
1942 年,在翁文灏等人的多次举荐和谈 话后,李春昱离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走马 上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在任 7 年,李春昱创造了中央地质调查 所的新辉煌。他修改组织条例,多方奔走, 终于扩大编制,又争取各处外援,在经济上 渡过难关。他还主动降低工资,缩小与员工 之差距,深受大家拥护和尊敬。他一方面做 好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领导工作,积极推动 所里科研成果按时快速出版;一方面也不脱离科研业务,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如 《中国之矿产资源前途》等。1945 年抗战胜 利后,中央地质调查所由重庆迁回南京,直到南京解放。
新中国建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命令当时 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为了抵制国民 党政府命令,竭力保护地质调查所,李春昱 团结全所爱国员工共商对策。李春昱亲自找 到老朋友、时任资源委员会主任的孙越崎, 由他签发借大米 4000 千克运回所里。李春昱 又储备了油、盐、咸菜等可供全所员工食用 两个月的副食,并自己动手封砌了图书馆书 库各门窗,安排大家昼夜轮流巡逻,以免流 弹射入烧毁图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靠着 巧妙的战斗方式坚持到了 1949 年 4 月 23 日, 迎来南京的解放。从此,这个中国规模最大、 人员最多、设备最完善的地质机构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的手中,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飞 速发展奠定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