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1904 年 3 月 30 日~ 1995 年 3 月 22 日),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四 川省仁寿县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 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 年当选为中央 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全国矿 产普查委员会常委、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出版《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提出中国二叠纪的三分方案;撰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陆 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出版《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奠定了中国大地构 造学的基础;主编首批 14 幅 1∶100 万国际分幅的中国地质图及 1∶300 万的中国地质图(挂图),对全国矿 产普查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 50 年代,参与部署全国石油普查,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1994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理论上的长征,终究需要落实到祖国大 地上,在这又一个长征中,黄汲清们打下了 一个个大胜仗,那就是找到一座座宝贵的油 气田。
他战功赫赫
1938 年,偕陈秉范在四川隆昌调查, 发现了圣灯山天然气田。
1938~1941 年,在威远穹窿领导 1∶1 万 地质填图和油气调查。
1942~1943 年,率队赴新疆调查,提出 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观点。
20 世纪 50 年代,他参与指挥了全国第 一轮石油天然气普查,为大庆等一批重要油 田的发现作出重大贡献。
20 世纪 60 年代主持并指导完成了 48 幅 1∶100 万国际分幅的中国综合性地质图 件的编制。
1984 年 4 月,不顾 80 岁高龄,赴乌鲁 木齐出席塔里木油气资源座谈会,给予塔里 木油田乐观的评价。10 天后,冥冥之中如 有神助,沙参 2 井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重大 突破。
支撑这些战绩的,不仅仅是纸上的学问,还有脚下的道路。黄汲清走遍了祖国 的大江南北,历时一两个月的野外考察, 是家常便饭。
他能征善战
黄汲清是地质考察领域名副其实、能征 善战的“老红军”。长期的野外考察,他总 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军指南”:
一是三到。脚到、眼到、手到。
二是预测。不仅了解脚下的情况,还要 预测山那边的变化,然后再印证学习。
三是及时记录。野外观察,必须当日 趁记忆加以整理,过后再补做整理,就容 易遗漏。
四是特别衣箱。贴有衣物分布图的衣箱, 便于收拾和寻找。
这是经验之谈。可以作为地质队员的入 门法则。
1992 年9 月,黄汲清(左)访问中国台湾,会见吴大猷(中)、阮维周(右)
1994 年3 月30 日,在黄汲清先生(左1)90 华诞庆典上与朱光亚(右2)、钱伟长(右1)等亲切交谈
他临危不惧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长年奔波在荒无人 烟的地带,难免遭遇各种不测。
在 1929 年的地质调查中,他先是在陕 西宁强遇到土匪,继而同伴赵亚曾先生在另 一条路线上被土匪打死。得知噩耗时,黄汲 清在回忆录里记载:“我的眼睛模糊了,泪 水直流……不禁大哭一场,怎么办?”得知 可以休整时,他却向丁文江表示:“我将随 他一道工作,绝不半途而废。”
置生死于度外,在地质的征途,同样需 要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
他豪情万丈
1942 年,黄汲清赴新疆调查,因为突降 大雪,飞机好久找不到机场,他在空中也不 禁心跳加剧。但当飞机平安着陆后,他心中 阴霾立扫。在《天山之麓》中,他充满豪情 地写道:
伟大的西北。
我现在到了新疆的省会迪化了,十七年 的梦果然实现!……新省地质一向是西洋人 才有机会看到的,从前虽然有两三个中国地 质学家到过新疆,不过是附西洋人的“骥尾” 而来,哪有我们这次的光明正大!
这是一份宣言,告诉世人,新疆,中国 地质人来了。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