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黄汲清——一位老地质学家的长征

黄汲清(1904 年 3 月 30 日~ 1995 年 3 月 22 日),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四 川省仁寿县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 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 年当选为中央 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全国矿 产普查委员会常委、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出版《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提出中国二叠纪的三分方案;撰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陆 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出版《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奠定了中国大地构 造学的基础;主编首批 14 幅 1∶100 万国际分幅的中国地质图及 1∶300 万的中国地质图(挂图),对全国矿 产普查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 50 年代,参与部署全国石油普查,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1994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理论上的长征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中国的地质科学在 20 世纪初是一片荒 凉。广袤大地之下的未知资源,就是那待缚的 苍龙,而书桌上不断求索而得的知识与智慧, 就是地质红军手中的长缨。

他著作等身

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地层学专著《中国南 部二叠纪地层》。

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经典著作《中 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主编了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地质图件——14 幅 1∶100 万国际分幅的中国地质图和 1∶300 万的中国地质图(挂图)。

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石油地质调查专著《新 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

20 世纪 70 年代,他结合板块构造,进一 步发展了自己所提出的多旋回大地构造理论。

这些成就使得他在生物地层学、区域地质 学、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等方面成 绩斐然。

简而言之,70 多年,发表了 250 余篇文章, 20 部专著。

这就是黄汲清的战绩。

他名满天下 

 “黄二叠”

学术绰号,是一种业内的专业级荣誉, 美名是也。

黄汲清建立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 础。二叠纪地层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是国际 上地层研究中的薄弱一环。黄汲清依据中国 的情况,于 1932 年发表了《中国南部二叠 纪地层》,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为三部分, 自上而下详细阐述了岩性特点和所含的不同 种属化石,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研究的基 础。1933 年第 16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美国 地质学家 C. 舒可特 (Schuchert) 的世界二叠 纪地层总结中就采用了黄汲清的这项研究成 果。此后 20 年内,中国二叠纪地层成为世 界标准剖面之一。

由此,国内地质界即尊称黄汲清为“黄 二叠”,以赞扬他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

历史大地构造学奠基人

黄汲清的功绩还在于他奠定了中国历史 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他于 1945 年发表的《中 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首次用历史分析法 阐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特 征及演化,从而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 学的奠基人。

他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几个稳定的地台 和活动的地槽褶皱带,如中朝地块、扬子地 台,等等。他还将地台和褶皱系进一步做了 划分,阐述了各构造单元的范围、特征,形 成时间以及成矿特点,并进一步按主要构造 形式,形成的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将中国及 邻区划分为古亚洲式、滨太平洋式和特提斯 喜马拉雅式。这三种构造形式分布于三个地 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这一成果 超越了当时国际流行的单元划分思路,是一 项重要创新。在书中,他首先指出印支运动 的重要性;又专门论述了大地构造与矿产的 关系,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将该带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我 国研究成矿规律和寻找所需矿产提供了有价 值的依据。

黄汲清的这一著作在国内被广泛采用, 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的重视。后来,黄汲清 又与同事合作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1962~1965 年,他指导学生确定了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印支褶皱带——秦岭、松潘甘孜、 三江印支褶皱系,为东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 作出了重要贡献。20 世纪 70 年代,他指导学 生编制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出版了《中 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

1982 年,他以在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上的 卓越成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的创立者

20 世纪 40 年代,德国地质学家 H. 史 蒂勒 (Stille) 教授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最具 影响力。但黄汲清在分析了中国的实际资料 后发现,不仅地槽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转化 成褶皱系﹐就是在地槽形成褶皱系后地壳仍 有剧烈活动﹐使褶皱系产生新的沉积﹑变质 和变形﹐以及新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于 是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了多 旋回说的原始概念。20 世纪 50 年代,黄汲 清初步提出中国深断裂的类型。后来又进一 步分为切割地壳的壳断裂、切割地球岩石圈 的岩石圈断裂和切通岩石圈深入到软流圈的 超岩石圈断裂,并指出各种深断裂也是多旋 回发展的。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他又提出了 地槽与地台相互转化的概念。20 世纪 70~80 年代,黄汲清在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 板块学说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提出了许多新 见解,使多旋回说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地质学界影响深远。

板块学说的发展者

黄汲清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发展了板块 学说。

他将 1945 年提出的三种构造形式发展为 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并强调指出板块运动也 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块多旋回俯冲和碰撞, 因而产生多旋回沉积建造、多旋回岩浆活动、 多旋回褶皱运动、多旋回断裂活动、多旋回 变质作用和多旋回成矿作用。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黄汲清将板块学说与多旋回说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天山为例建立了板块手 风琴运动模式,使两种学说的紧密结合成为 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

特提斯海的问题也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 重大课题。黄汲清等在《中国及邻区特提斯 海的演化》一书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 和新特提斯的新见解,以及北主缝合带、南 主缝合带和互换构造域的概念,为研究特提 斯海的起源和演化,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 历史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陆相生油论的重要创立者

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对我国 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相关考察,1955 年他以地质部普查委员会主要技术负责人身 份,具体部署了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四川、 新疆和柴达木的石油普查,1956 年做了《一 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 后工作的建议》的报告,随后着手编制了《中 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并于 1957 年提出区 域远景和油区远景评价的一般准则,为我国 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 的工作蓝图。此后,大庆、胜利、大港、华 北等油田的发现,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 探的重大突破,都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和部 署的正确。

为此,他与李四光等其他地质学家共同 完成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 作”项目,在 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 等奖。

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史册。而长征途中的 一些瞬间是那样地弥足珍贵,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瞬间,也许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喝问,也 许是一次狭路相逢的亮剑。

一句话,杀死问题

黄汲清常说:“杀死一个问题就是贡献, 关键是杀死。”这是他做学问的准则,也是 对后辈的谆谆教导。

黄汲清的一个助手,刚出校门不久,一 次向黄汲清汇报时,在黄汲清打破砂锅问到 底的追问下,他的回答漏洞百出。黄汲清对 他说:“搞科学研究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 什么,第二步才是为什么,是黑是白还未搞 清楚就大谈为什么黑为什么白,岂不自欺欺 人?!为什么我不愿先听你谈很多认识,而 要先检查原始材料,原因就在此。”

他还进一步解释:“所谓杀死一个问题, 就是不管谁来检验,再大的专家来也推翻不 了,几十年也推翻不了。这才是你对这个问 题作出了贡献。”

“杀死问题”,要的是求真的精神,要 的是扎实的学问。这四个字,无疑是黄汲清 的治学秘诀。

1941 年,黄汲清(前车上坐者左1)等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质

1955 年,黄汲清(中)带领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到西山野外考察后在芦沟桥交谈 

亮剑,对世界权威说“不”

大庆油田的发现,是黄汲清等老一代地 质学家,对西方权威的一次亮剑,是他们大 声喊出的一个“不”字。

1913 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四处 勘探,打了几口百十来米深的探井,一无所 获。1921 年、1922 年,美国埃蒙斯教授、勃 拉克韦尔德教授分别自信地发布:中国没油。

而感叹“满洲的夕阳都比日本的大”, 视东北为宝地的日本人,也花费数年时间, 多次在东北进行大规模地质勘探,最后得出 的结论也是:东北没油。

面对美国专家的断语,面对在东北掘地 三尺过的日本人,黄汲清做了什么?

1954 年底开始,他和谢家荣力主在松辽 平原、塔里木等盆地部署普查队伍;1955 年, 亲自督促苏云山起草了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 勘设计任务书,并参与修改和审定,之后一 直关注后续的踏勘工作,多次给予细节指导; 1957 年,在地质部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 上做《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 报告,他在结束语中继续为重点方向打气, 明确指出“在四五年以内将鄂尔多斯、四川、 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四大地区作为重点是正 确的”。

他坚定地用实际行动挑战西方权威, 并在最后迎来了大庆这个硕果!大庆油田 的发现,不仅仅是摘掉了“中国贫油”的 帽子,更从此为中国地质学开拓了一片自 由的天地。

因此,他在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 项目中,获两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这是 史无前例的成就,是国家对他杰出成就的集 中认可。 

39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