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陈毓川——“生在伟大时代是我的幸运”

陈毓川(1934 年 12 月 7 日~ ),矿床地质学家。浙江省平湖县人。1959 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克 工业学院地质勘探系。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矿产部地 矿司副司长、司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局长等职。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勘查工作。在锡、钨、铁、铜、金等矿床, 桂北、宁芜、南岭、阿尔泰地区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研究领域和矿产勘查工 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自 1983 年起,在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司长和部总工程师期间,对推动地 质找矿、黄金储量较大幅度增长以及低品位金的堆浸提取技术的推广等起了重要作用。出版专著 20 部,在国 内外发表论文 80 余篇。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3 等奖 1 项。1986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科学技术专家”,1997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2004 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 年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 称号。

用新概念为找矿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一个新概念的提出是该领域长期科学实 践积累的必然结果,它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完善、发展,最终推动下一个新概念的形成。 这是大部分学科成长都会遵循的轨迹。陈毓 川很自豪,自己参与见证了“矿床的成矿系 列”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和完善。

1979 年,在程裕祺院士的率领下,陈毓 川、赵一鸣与程裕祺共同发表了有关“矿床 成矿系列概念”的第一篇论文《初论矿床的 成矿系列问题》,这标志着这一矿床学新概念的诞生。“矿床的成矿系列”,是指一定 的地质作用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在四维时空 中可以形成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而这具有 普遍性的意义。如果能将这个概念进一步完 善,将会带来它在地质矿产工作中的广泛应 用。

果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地矿部部署及 开展的第二轮成矿区域规划中,“成矿系列 概念”作为区域成矿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 对各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成矿预测,为地 矿部“十五”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及跨世纪矿 产勘查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矿床成矿系列概念”的深入研究, 不仅是陈毓川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点,也是 一大亮点。

“六五”期间,他主持开展了南岭地区 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并出版了《南岭地区 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 床地质》专著。“七五”期间,他主持了“全 国固体矿产成矿预测系统综合研究”,进一 步研究了全国的主要矿床成矿模式和矿床成 矿系列,并出版了他编著的《中国矿床成矿 模式》一书;20 世纪 80~90 年代,在新疆 矿产资源的国家攻关项目(305 项目)中, 他领悟到了在一个构造旋回中,在一定的地 质构造演化阶段及相应的构造单元中亦有规 律地形成与不同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 列,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 究员王登红研究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组的概 念,使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又得到进一步完 善;20 世纪 90 年代,他组织开展“中国重 要成矿区、带成矿系列、成矿模式研究”项 目,出版了《初论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和《中 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等专著。

 

1997 年10 月3 日,陈毓川(左2)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考察朱拉扎嘎金矿 

进入 21 世纪后,陈毓川又和 6 位院士 及 39 个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的 200 多位科 技人员,共同承担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 成矿评价”项目,以成矿系列概念为主线, 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各省(区、市)、各主 要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成矿谱系,对全 国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汇总,对 成矿系列的概念又进一步加以完善。不仅如 此,他们还初步总结提出了中国大陆成矿体 系,并运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对 12 个矿种进行了潜力评估,对各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成矿预测,提出了找矿远景 区和找矿靶区。这些研究成果,许多已在矿 产勘查工作中予以验证,获得了很好的找矿 效果,使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深化与应用上 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该项目 2007 年获得国家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 年8 月,陈毓川(右)在新疆塔里木油田考察 

2006 年起,我国在矿产资源领域开展了 多项重要国情调查,其中的一项便是全国矿 产资源潜力评价,以此摸清煤炭、铁、铝、金、 铜、铅锌、银、钨、稀土等 25 个非油气重要 矿产资源的家底。

陈毓川更忙了,他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充 满科学创新的宏大工程中,希望以此为平台, 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加强区域成矿规律 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最大限度地深入分析 地质构造的成矿信息,在成矿区内圈定预测 区的基础上,实现分省和全国资源潜力预测 评价。

2014 年,这项集合 165 个单位、3700 多 人心血的重大项目进入尾声。这年夏天,国 土资源部通报表扬参与这项工程的先进集体 和先进个人,陈毓川成为 4 位获突出贡献奖 中的一位。而他和王登红领衔完成的“全国 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系列丛 书,尤其是其中的《中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 矿规律》,对促进当前矿产勘查开发实践有 参考意义。

科研征程延续不断,永无止境。

此后,陈毓川又投入另一项世纪性的“大 工程”——领衔《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研编。 这个又被称为“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 律综合研究”的中国地调局计划项目,从 2014 年正式实施至今已实施了两年,是对我 国矿产国情的一次大汇总和全覆盖,预计在 2020 年之前,完成一套由全国矿产地质总志 和各省(区、市)矿产地质志、系列矿产地 质图件及空间数据库组成的《中国矿产地质 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勘查成果与成矿规律, 提升矿产地质科学水平,为新时期政府规划、 企业投资、科研教育、科普等各项工作提供 支撑和服务。

“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现在已被纳入《国土资源部“十三五”规划纲要》, 作为‘强化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驱动’部分中 的一项内容。”“我们要把《中国矿产地质志》 打造成资料最全、最新、最翔实的矿产地质 文献,成为继 1906 年鲁迅、顾琅编著的《中 国矿产志》之后的一部传世之作。”看得出, 宏伟的目标和满满的工作,让 82 岁的陈毓川, 忙碌着、幸福着。

67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