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陈毓川——“生在伟大时代是我的幸运”

陈毓川(1934 年 12 月 7 日~ ),矿床地质学家。浙江省平湖县人。1959 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克 工业学院地质勘探系。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矿产部地 矿司副司长、司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局长等职。

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勘查工作。在锡、钨、铁、铜、金等矿床, 桂北、宁芜、南岭、阿尔泰地区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研究领域和矿产勘查工 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自 1983 年起,在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司长和部总工程师期间,对推动地 质找矿、黄金储量较大幅度增长以及低品位金的堆浸提取技术的推广等起了重要作用。出版专著 20 部,在国 内外发表论文 80 余篇。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3 等奖 1 项。1986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科学技术专家”,1997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2004 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 年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 称号。

在大厂做枚“闲棋冷子”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59 年 11 月,陈毓川走入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 研究所。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在苏联乌克兰顿涅茨 克工业学院地质勘探系 5 年的学习回国,他将在地质研究 所郭文魁先生的带领下工作。

当时郭文魁是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室 主任,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得知陈毓川是从南京大 学地质地理系直接留苏学习找矿的优秀毕业生,郭文魁十 分高兴,当即带他参加地质部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铅锌矿 会议,让他尽快地接触业务。

会后,陈毓川跟随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效 成考察广西大厂锡矿,也由此开始了与大厂长达 20 多年的 不解之缘。

大厂锡矿是一个古矿山,当时正在开采出露地表的大 矿脉,同时,215 地质队的深部找矿工作也已显示出很大前 景。虽然与大厂的第一次会面有点走马观花,但大厂作为 陈毓川在国内接触到的第一个矿床,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 海里。两个月后,他陪同一位苏联矿床专家再次来到大厂。 这一次,苏联专家认为大厂的资源远景好,应很好地进行研究与勘查,并建议他以此矿区为专门的研 究对象。

陈毓川专门研究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 的想法获得了指导老师郭文魁的支持。郭文 魁一再告诉陈毓川,一定要钻进去,要建立 自己的标尺。出发前,陈毓川有事到办公室 找郭文魁,进去一看,朱效成也在。见到陈 毓川,两位领导的话题转到他身上,朱效成 指着陈毓川对郭文魁说:“是要让一些年轻 人去矿山好好锻炼、好好实践。这就像下围 棋时的‘冷子’。现在安心钻研,以后才能 派大用场。”

1960 年 6 月,陈毓川这颗棋盘上的“冷 子”再次踏上了大厂的土地。他像一个刚刚 获得新玩具的孩子,一刻都不愿意放下对未 知的探索。天晴,他上山跑地表;雨天,他 改下坑道。为了省时间,观察、描述、采样 同时进行。下坑道是个比较辛苦的活儿。从坑口走斜井下去,到底层的垂距是 200 米, 每次背着满满一大兜样品走上来都是一身 大汗。虽然辛苦,但坑道是他最喜欢的地 方,总感觉看不够、看不完,他觉得各种 地质现象背后无数的奥秘,像磁石一样让 人难以自拔。他通常吃了早饭就下去,下 午四五点钟才上来,晚上再整理标本。别 看每天都累得像散了架,但一觉睡过,第 二天又变得充满活力。

大厂外围的芒场矿区是个荒废了的古 矿,215 地质队曾在这里进行过踏勘。怀揣 215 队提供的简略地质图,陈毓川用了半个 多月的时间把这里摸了个遍。芒场矿区的金 秋之夜是他心底最美的记忆:坐在小屋门前, 面对暗处的深山,头顶闪耀着的星空,轻嗅 风中带来的村口桂花树的醇香,整个人都沉 醉了。直到今天,他还认为,能看到普通人 难以看到的风光、能更深刻地领略自然的韵味,是地质事业带给他的一大享受。

时光荏苒,近 9 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此时的陈毓川已对大厂矿区的地表和各个坑 道、各个矿床和矿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其间, 他还远赴云南,对个旧的多个锡矿进行了考 察对比。

1961 年春节之后,陈毓川在大厂的身影 不再孤单。此时,地质研究所已成立了锡矿 组,他则作为负责人带队重点研究大厂矿区。 因为,大厂地区实际上是一个矿带,共有矿 床数十个,而其中的长坡——铜坑及巴黎、 龙头山矿床是一个保存十分完整的与燕山晚 期花岗岩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是 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之一。

陈毓川在大厂的“冷子”生涯又继续了 4 年,直到 1965 年 5 月被任命为东乡研究队 的业务副队长,派去参加长江中下游铜矿会 战。而在大厂的这 5 年中,他完成了 6 份报告: 总结了成矿规律,提出找矿方向,特别是提 出龙头山深部找矿远景区及越北陆块北缘马 关—文山一带找锡远景区的预测。经 20 世纪 70 年代地质勘查工作都找到了大型锡多金属 矿床。

离开大厂的时候,陈毓川的工作还没全 部完成,他提出能否把大厂研究报告的收尾 工作做好再去东乡研究队,答复是“大厂的 收尾工作先放一放”。结果,这一放就放到 了 1980 年。

1980 年7 月,陈毓川(左1)参加巴黎第26 届国际地质大会,会议期间与叶连俊(左2)、涂光炽院士(左3)、陈庆宣院士(左4)合影 

1980 年,由于承担国家科委设立的个旧 -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研究项目,陈毓川时隔 15 年重返大厂。通过从四维时空角度研究 大厂矿带的成矿规律,项目组建立了大厂矿 带的区域成矿模式,进一步开展了成矿预测, 1993 年出版了《大厂锡矿地质》专著。该项 目在 1987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对于陈毓川而言,大厂是个与青春、理 想无法割舍的地方,是他的地质之梦诞生与 飞翔的地方。

67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