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琴(1941 年 8 月 13 日~ ),构造地质学家。生于上海市,祖籍重庆市。1964 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毕业,1987 年获法国构造地质博士学位后回国效力。199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 年当 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93 ~ 2001 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
曾任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九届、 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 会委员。现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 究分会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300 余篇,SCI 论文 140 余篇, 出版专著 8 种。培养研究生 30 余名。
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曾获第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以及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两项。
许志琴的同事将她的成果形象地简称为 “上下五千”。所谓“上五千”,指的是海 拔 5000 米的青藏高原;而“下五千”,说的 是深入地下 5000 米的大陆科学钻探。
对大陆科学钻探的兴趣,也是她一次情 感的爆发。
1989 年,由原地矿部科技司领导和中 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访问联邦德 国,许志琴是其中的成员。访问中,她印象 最深的一件事,是参观世界上的第二口大陆 深井——联邦德国的 KTB。大陆科学钻探带 给地学研究的鲜活冲击力,使她耳目一新。 看到高大的钻塔上的联邦德国国旗,飘得那 么舒展、有力。她当时就想:“总有一天, 我要看到中国的国旗在中国大陆科学钻塔上 飘扬。”
这一天,终于在 21 世纪初等来了。
但过程并不轻松。让许志琴引以为自豪 的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从申请到 井架建立,花了 12 年的时间。
立项引发的争论,首先是要不要打?之 前的中国钻探井,都是实用的找矿井,而要 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用于科学研究,值不 值?
其次,是在哪里打?第一口科学钻下去, 承负着重要的使命,这种国家投入,必须要 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科学选址。
许志琴像钉子一样钻到科学钻的牛角尖里。她不断地向各相关立项管理部门呼吁, 并解释科学钻探的重要意义。她带领科研团 队首先从全国 40 个点中选择了超高压变质带的目标,又从 3 个地区最后选择了世界最大 的大别 -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的江苏省东 海县毛北村。经过无数次论证,最后得到了 国内外专家认可。
十多年的奋斗有了收获。在国家计委、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支持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中国国家重大 科学工程,同时也成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 程项目。这个被称为“亚洲科学第一钻”的 里程碑式工程,要在中国经过俯冲折返加厚 的超高压变质带地层上打一个 5 千米深的科 学钻。
2001 年 6 月 25 日,一座 54 米的井架, 在苏北东海县高高耸立,井架的最顶端,五 星红旗迎风招展。红旗下,4 个大写的字母 “CCSD”(“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英文 缩写)闪闪发光。开钻现场的这一幕,让这 项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许志琴热泪盈眶。
这项工程在 5 年后竣工,2007 年 12 月 通过验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取得了一系列 创新成果:揭示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连续的 物质组成、超高压变质区的深部物质组成; 证明了地质历史上曾发生的板块携带巨量 物质俯冲地幔深处壮观的大陆深俯冲地质 事件,以及发生在距今 700 万~ 800 万年前 的重大裂解事件;标定了结晶岩地区典型的 地球物理场;提出了地壳分层拆离的多重性和穿时性“深俯冲-折返”新模式。
大陆科学钻探实现了“深入地下 5000 米 望远镜”的目标,所建立的长期地下观测站, 目前已成为东海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许 志琴和她的科学团队在这个工程的实施中受 到了磨砺,收获了成长。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地震震惊 世界。许志琴心情无比沉痛,她有点坐不住 了,问大伙也问自己:“作为地质科学家,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什么?难道我们不能做些 什么吗?”
她觉得该做而且能做。仅仅距离地震不到 20 个小时,许志琴领导的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就成立了汶川地震小组,对大地震断裂带分布特征进行调查。
5 月 21 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 立。在时任总理温家宝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 作为该委员会副主任,许志琴代表委员会临 危受命,递交了一份建议书,提出余震尚在 继续的特殊时期应迅速启动主要地震断裂带 的“科学钻探”计划。第二天,此建议便得 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意”的批复,许志 琴被任命为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首 席科学家。她带领团队马不停蹄立即奔赴条 件更恶劣的龙门山。
5 个多月后,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工程(WFSD)正式启动。科技人员们在龙 门山北川 - 映秀断裂及龙门山前缘安县 - 灌 县断裂附近实施科学群钻。
后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纪念汶川地震 一周年学术报告会上,许志琴以首次公开报 告科学钻探项目实施成果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科学家对于汶川大地震的纪念。
1996 年,许志琴(右2)与法国专家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2012 年11 月,许志琴(左3)等5 人在尼泊尔- 高喜马拉雅山进行考察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