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许志琴——让石头说话

许志琴(1941 年 8 月 13 日~ ),构造地质学家。生于上海市,祖籍重庆市。1964 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毕业,1987 年获法国构造地质博士学位后回国效力。199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 年当 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93 ~ 2001 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

曾任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九届、 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 会委员。现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 究分会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 300 余篇,SCI 论文 140 余篇, 出版专著 8 种。培养研究生 30 余名。

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曾获第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以及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两项。

情满高原——“国际青藏高原舞台上,应该有中国科学家的响亮声音”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2012 年 10 月 9 日,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沉浸在一年中最令人陶醉的金色季节,而在海拔 4500 米的青藏高原,这个金色的季节似乎有着更深长的意味。一场为西藏罗布莎 科学钻探项目竣工而设的隆重典礼仪式正在进行。参与这 个项目的地学家和地勘队员们,各个笑逐颜开。高高的钻 塔披挂上了喜庆的红绸子,高亢的《勘探队之歌》乐曲在 山谷中回荡。 

没有人注意到此刻许志琴的表情。作为专注青藏高原 地质一辈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足迹踏遍高原,谁会料 到这次也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但的确很意外。她嘴发 紫,头欲疼炸,腿沉得几乎不能自己。毕竟年过 70 了,力 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可在她心里,毕生为地质科学奋 斗的大志和激情一直在汹涌澎湃。她思绪万千,奋笔疾书 起来。十几分钟后,她出人意料地上台朗读了刚刚完成的 诗作《罗布莎,我的罗布莎》:

“罗布莎,一个希望的地方!铁锤唤醒寂静,帐篷升 起炊烟,钻塔横空林立,黑金遍野发光。古老的矿山走过 半个世纪,欢乐、磨难、负重,疲惫的罗布莎,未来的梦 幻又在何方?罗布莎,新生的罗布莎,科学钻探深入印度 / 亚洲碰撞的地方,世界屋脊散发科学 / 技术的灿烂火花; 用汗水换来成功,用智慧诠释真谛,用技术实现理想!”

了解许志琴的人知道,此刻的她完全沉浸在壮怀激烈 的情绪之中。罗布莎只是一个符号,对青藏高原的热爱, 深透在这个女地质科学家的骨子里。

重庆人生在上海,如果不是地质学,许志琴不可能与 青藏高原结缘。1964 年,她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时,就对地球上的山脉发生了浓烈的兴趣。 而这个兴趣,在 1976 年和 1984 年两次中法 合作的青藏高原地质研究考察中,被进一步 激发。

连绵的群山,高海拔、高寒、缺氧,许 多地方寸草不生,连野兽都少见。在常人眼 里那个堪称“艰难”和“危险”代名词的青 藏高原,在许志琴眼里,却是魅力无穷。她 谈起青藏高原时,兴奋激动,脸都是红的, 像心中燃烧着火焰。

与法国科学家的两次合作,更让许志琴 颇为感慨。世界上很多大地质科学家都将青 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奉为圣地,西方地学对喜 马拉雅的研究在 200 年间从没有中断。相比 之下,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在这个热遍全 球的学科领域,竟没有出现过一个中国人, 而之后,几乎绝大部分关于喜马拉雅地质的 研究理论,均来自西方学者。

在地理上拥有青藏高原的中国,却没有 叫得响的青藏高原地学成果。对此,很多中 国地学家,都耿耿于怀,不能释然。尤其是 许志琴,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对国家“特别 内疚”。

正因为此,许志琴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上 更加拼力倾注,并终有所获:运用板块构造 与大陆动力学的理论,利用构造地质学的几 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的先进思路和 分析手段,经过 30 多年长期坚持不懈的艰 苦研究,她和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厘定了青藏 高原大量韧性剪切带,提出青藏高原为“造 山的高原”,重建了青藏高原的古特提斯体 制,探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机制 等,获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特别是 2015 年来,又发现特提斯—喜马拉雅大滑脱、高喜马拉雅的平行造山的拆离和韧性逆冲剪 切系,重建喜马拉雅的三维造山模式和全过 程,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关注。

四川地调院在青藏高原东部雅江甲基卡地区中发现特大型稀土矿床。该院的专家感 慨:此一重大发现受益于许志琴等在 1993 年 的专著《中国松潘 - 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中提出的雅江“热隆构造”理论。

2016 年 5 月,记者采访许志琴时,她刚 从尼泊尔—高喜马拉雅考察回来。办公桌堆满了各种资料,她告诉记者,现在正准备喜 马拉雅的新成果,马上要在 8 月召开的南非 开普敦第 35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 

 

1981 年,许志琴(右)赴法国蒙贝利埃大学进修时与她的老师马托埃教授(左)一起讨论中国大地构造

 

1995 年,许志琴(左4)在青藏高原考察时与当地群众在一起 

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