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徐 仁—— 唯愿此生长相守,孢粉何处痴等候

徐 仁(1910 年 8 月 22 日~ 1992 年 11 月 18 日),古植物学家。安徽省芜湖市人。1933 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生物学系。1946 年获印度勒克瑙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 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孢粉学实验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古植物学及孢粉学权威之一,早期从事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中国古孢粉学研究创建人。推论出中 国古、中、新生代含煤岩系和中新生代含石油地层的地理分布特征;解决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煤系地层时 代及对比问题。为青藏高原隆起原因、过程提供了古植物学证据。1983 年提出北美与东亚植物区系存在相同属, 是原地有孑遗分子,不是迁移的结果,解决了 140 年来植物地理学领域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代表作有《地质时期中国各主要地区植物景观》(合著)、《中国卷柏苗尖端的解剖和发生》、《吊丝球竹苗端的结构和生长》等。 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杰出贡献:鸿鹄之志何所依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徐仁不仅是孢粉学家、植物学家,还是 古植物学家,他在这些相关的领域都作出了 杰出贡献,并为地矿事业提供了极具实践意 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

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教科书级研究

徐仁早年专攻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

20 世纪 30 年代正值植物“原套 - 原体 学说”提出不久,植物学界开始采用这种观 点解释生长点的活动和器官的发生,但还有 许多重要植物类群生长点的结构和发育规律 尚待研究。徐仁对我国一些在系统发育上具 有代表性的植物的苗端结构进行了深入研 究。在 1937 年发表的《中国卷柏苗端的解剖 和生长》一文中首次指出卷柏生长点原体的 各部分细胞在器官建成中的作用。1944 年, 他在《美国植物学杂志 (Amer.Jour.Bot.)》上 发表的《吊丝球竹苗端的解剖和生长》一文 中,用发展和变化的辩证观点阐明了竹的生 长点在个体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指出生长点 中的原始细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两篇杰 出论文一直被欧美的植物学教科书作为经典 文献广泛引用。

徐仁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展开古植物 学研究的基础,他在中国开辟了以形态解 剖学为基础论古植物学和植物系统演化的 新方向。 

1985 年春,徐仁在家中书房 

孢粉学:创建人 

孢粉是指是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 的花粉,孢子花粉因其质轻量多,散布极远, 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因此对划分对比地 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具有极大的价值。

徐仁特别关心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国外 对第四纪冰后期的孢粉学研究已有重大突 破。1956 年,徐仁指导并亲自带学生去燕山 南麓考察取样,结果发现在冰后期我国北方 有着和全球相同的变化规律,这是我国首次 用孢粉分析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的成果。

1958 年之后,他依据孢粉组合研究湖南 汝城文明司红色岩系,在国内首次用孢粉学 资料确定了地层时代;他对周口店猿人洞化 石层以及我国更新世云杉 - 冷杉植物群的孢粉学研究,表明了孢粉学在恢复古环境中 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根据孢粉学资料推断 古环境的先例。

作为中国古孢粉学的创建人,徐仁在 孢粉学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他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孢粉学实验室,培养了中 国首批孢粉学工作者。

为配合当时蓬勃发展的地质勘探对地 层时代确定及地层对比的需求,他又在地 质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开办了中国第一个以 孢粉学为主要内容的讲习班——煤岩训练 班。徐仁自己编教材,刻蜡板,学生一批 一批地来到他狭小的家中请教,几乎每天 徐仁都不厌其烦地帮学生修改文章。就这 样,徐仁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孢粉学人才, 其中不少人在地质、石油、科研和教学战 线上成为孢粉学领域的带头人。

徐仁在国内先后创建了 3 个孢粉学实验 室,除南京外,还有地质研究所及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的孢粉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 几十年来在我国孢粉学的发展上都起到了先 导作用。

1979 年,徐仁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孢粉 学会,任第一、第二届理事长及国际孢粉学 会理事。 

1980 年,徐仁(左)在英国从剑桥到雷丁(Reading)访问交流 

古植物学:赋予古老化石新的生命力 

徐仁在古植物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 献,赋予古老的植物化石新的生命力。他在 对我国云南泥盆纪植物(包括植物大化石和 微体化石)研究后所做的论文成为我国古植 物学界早期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 仁还是研究硅化木的先驱之一,并大力倡导 古木材的解剖研究。他在对著名古植物学家 萨尼发现的印度同型木重新研究后,确认它的次生木质部是由梯纹管胞组成,这种植物 应属于裸子植物的内苏铁木,而不是原来报 道的原始被子植物。

徐仁通过对考察取样的高山栎叶片化石 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推断出青藏高原隆起约 3000 米。这是青藏高原隆起研究中首次采用 实证证据,徐仁论证了使青藏高原和喜马拉 雅山隆起的时代、原因和抬升的幅度,并用 板块学说解释了喜马拉雅山地区古植物群落 的分布和演变规律。他的这一研究结果引起 了国际学界的重视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徐仁在《中 国晚白垩世和新生代植被及其与北美的关 系》一文中,依据丰富的古植物学资料,深 入全面地探讨了北美与东亚植物区系的关 系,并特别指出两个相距很远的植物区系现 存不少相同的属是属于原地孑遗的分子,并不是迁移导致的。这就解决了 140 年来植物 地理学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论文 1983 年 在美国发表后,成为国际古植物学界广泛引 用的文献之一。

为开创古植物生态学的新领域,徐仁综 合各种资料和知识,采用大型彩图的形式, 将植物界长达 35 亿年演化过程中中国各主 要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植物景观加以恢 复。他编著的《地质时期中国各主要地区植 物景观》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古植物景观图 册,并在国外广泛流传,被世界上许多大学 作为教材。这一翔实的图像资料,每一笔每 一画都凝结着徐先生的心血,是古植物学 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在古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徐仁坚持 以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他安排研究 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国际上刚兴起的陆地维 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以及煤核植物研 究,继而成为“八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重 点项目。

与实践结合:帮助确立陆相生油理论和 南方煤的发现

徐仁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身体力行, 积极探索,努力把理论研究同祖国的经济建 设相结合,成绩斐然。他通过孢粉研究,为 确立我国陆相生油理论,指导油田勘查作出 较大贡献;他实地考察含煤含油地层,深入 研究其中所含的植物化石,为矿产开发提供 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中国南方中生 代含煤地层地质时代和地层对比问题上,他 凭借丰富的资料,用辩证的观点指出我国中 生代含煤地层主要是晚三叠世的沉积,随着 气候带的转移和时间的推移,含煤沉积时代 从中国西南西部向东向北,由晚三叠世逐步 过渡到早侏罗世。这一结论不仅纠正了长期 以来认为南方中生代含煤地层主要是早侏罗 世沉积的观点,也为南方煤的发现指明了方向,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据该成果编写的 《中国晚三叠世宝鼎植物群》于 1983 年获中 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徐仁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 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 成果奖特等奖 1 次、重大科技成果奖 2 次、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等。卓越的成就,使 他在植物学界和地质学界享有很高声誉。曾 先后担任过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 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第四纪学术委员会委 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植物 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孢粉学会理事长。他 还一直是印度古植物学会会员和名誉会员。 1981 年,他被聘为第 13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 会长。

他的学术成果在世界上广泛流传,是世 界古植物学的权威之一。 

 

 

47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