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徐 仁—— 唯愿此生长相守,孢粉何处痴等候

徐 仁(1910 年 8 月 22 日~ 1992 年 11 月 18 日),古植物学家。安徽省芜湖市人。1933 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生物学系。1946 年获印度勒克瑙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 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孢粉学实验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古植物学及孢粉学权威之一,早期从事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中国古孢粉学研究创建人。推论出中 国古、中、新生代含煤岩系和中新生代含石油地层的地理分布特征;解决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煤系地层时 代及对比问题。为青藏高原隆起原因、过程提供了古植物学证据。1983 年提出北美与东亚植物区系存在相同属, 是原地有孑遗分子,不是迁移的结果,解决了 140 年来植物地理学领域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代表作有《地质时期中国各主要地区植物景观》(合著)、《中国卷柏苗尖端的解剖和发生》、《吊丝球竹苗端的结构和生长》等。 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一生断面:守得云开贫寒子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10 年 8 月 22 日,徐仁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原名徐 本仁。 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父母自然更加宠爱。他从小懂事, 给什么好吃的,他总要先问问妹妹们吃了没有,如果没有 就要分给妹妹。见他如此善良友爱,家里就把他的名字改 成了徐仁。

 徐家是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朝拔贡。祖 父辈厚望徐仁学业有成,光耀门庭。

徐仁自幼聪颖,读书刻苦努力,也懂得 劳逸结合,读书累了,弹弹月琴吹吹箫,所 以学习效率很高,总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 免交学费的奖励。有一次,一名数学也考了 100 分的学生不服气,说都是满分,为什么 我是第二徐仁是第一?老师说:因为徐仁一 步就得出答案,你绕了几个圈才得答案。

1925 年,年少的徐仁第一次遭遇命运的 打击。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失去经济来源后,他只得依靠伯父和亲友资 助维持生活。虽然成绩优异,亲友们还是劝 他别考大学,早点做事来养家。但是徐仁很 早就立志从事科学事业,希望读全国第一流 的大学。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1929 年,他 终于如愿考上清华大学。读大学时,他要靠 打工挣钱来维持生活,打工耽误的学习时间 只能晚上开夜车来弥补。学校熄灯后他就在 路灯下看书,久而久之成了高度近视。

清华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因材施教。进校 后,在植物学家张景钺的影响下,徐仁接受 了当时生物学系系主任陈祯的建议,到生物 学系学习,主修植物学。大学二年级植物形 态学中化石植物的知识,第一次激起徐仁对 于古植物学的兴趣;三年级的生态学课程, 又引起徐仁对花粉分析的兴趣。清华大学以 兴趣为主自由发展的环境,再加上徐仁喜欢 探索历史,凡事想问个究竟的性格,促成了 他走上植物科学研究的道路。

1933 年,徐仁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毕业, 先后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期间,经张景钺举荐,徐仁决定到英 国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古植物学。时值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交通中断,未能成行。此时, 对徐仁学术功底有所了解的印度古植物学家 萨尼教授邀请他到勒克瑙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2 年,徐仁(二排右1)执教云南大学期间,于嵩明县杨林镇马坊村与生物学系师生合影 

1944 年春,徐仁开始在勒克瑙大学从事 研究工作。祖国正在战乱中,相对安宁的印 度,给了徐仁安心研究的机会。他人在异域, 眼光还盯着与印度相邻的祖国。他利用便利 的科研条件,研究了中国云南泥盆纪植物, 对克什米尔地区地质和地层进行了考察,还 研究了克锐阿峡谷紫色砂岩中的微体化石。 对微体古植物的成功研究,使徐仁在国际学 术界中声名鹊起,成为国际上微体化石研究 的先驱者之一。

由于优异的科研成果,1946 年勒克瑙大 学授予徐仁哲学博士学位,并向他颁发了金 质奖章,表彰他在古植物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1946 年,从昆明回迁北京的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急需人才。徐仁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并在清华大学兼课,讲授植物形态学、解剖 学、古植物学。

1948 年,国内局势不稳,想安安静静地 研究古植物学,成为奢望。就在此时,徐仁 再次接到印度邀请,出任勒克瑙大学古植物 学教授兼博物馆馆长。后来,徐仁担任印度 古植物研究所代所长。

1948~1950 年,徐仁(右1)在印度克什米尔与当地科技人员一起进行野外考察

1950 年夏,在印度穆苏里度假 

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条件,让徐仁再一 次沉浸在科学研究的世界。但他时刻关注祖 国的信息,希望自己的国家早日摆脱战乱, 有一天回国从事科研工作。

当他听到来自祖国的召唤,当这一天终 于到来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回去为祖国效力呢? 

为了回国,徐仁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深 知国家最缺的是资料文献。1952 年的夏季, 徐仁冒着酷暑,天天在屋子里冲洗胶卷,家 里条件差,没有暗室,他就用被子围挡起来 操作,终于冲洗出长达 1200 多米的缩微胶片, 这是他科研成果的心血结晶,也是他献给祖 国的一份珍贵礼物。

回国后,徐仁到位于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古植物学研究。 1954 年调入北京,先后任地质部地矿司孢粉 学实验室主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 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 究室主任等,培养了一批孢粉工作研究人员。 他的学识和才华,理想和抱负,终于在祖国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956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直接领 导下,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 发展远景规划》,即著名的“十二年科学规 划”。这一科学规划中,包括研究生物的系 统发育课题。1962 年,为了加快课题的完成, 徐仁被正式调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 持西南地区中生代植物研究。

既服从国家的需要,也坚持自己的思考。 徐仁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风骨。新中国成立 之初,科研体系曾一边倒地模仿苏联。他的 科学观点与一位苏联专家存在分歧,大部分 人想当然地迷信苏联专家。在整风“反右”时, 徐仁出于好心提了不少意见,差点被带上反 苏的大帽子。徐仁常说不要崇洋媚外,迷信 苏联专家,科研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寻找真 理、坚持真理。

1980 年,徐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员(院士),同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

徐仁致力于植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近 60 年,在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古植物学及孢 粉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徐仁一 生的每个断面,都是如此单纯而朴素,只有 三个大写的字——“植物学”,后来他为了 更好地研究植物又进一步钻研了古植物学。

至纯则至坚,这是徐仁一生取得杰出贡 献的根本原因。

47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