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许 杰——步步精彩的笔石人生

许 杰 (1901 年 1 月 29 日~ 1989 年 7 月 11 日),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生于安徽省广德县,祖 籍河南省罗山县。192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 年任地 质部副部长,1959 年兼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毕生研究古生代重要化石门类——笔石及其地层,是我国研究笔石的先驱者之一。自 1930 起,先后研究 了安徽、浙江、三峡、柴达木和新疆的笔石,1934 年发表的《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英文专著享誉当时的国 际古生物学界。确立了中国南方笔石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总结了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以及中国奥陶纪 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指导编辑大型工具书《地质辞典》。 

代表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论三角笔石》等。

1985 年 9 月获联邦德国地质学会最高科学奖——利奥波德==布赫奖。

笔石人生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许杰是中国笔石学和笔石地层学的重要 奠基人。在他毕生的研究活动中,大部分精 力投入了笔石动物群和含笔石地层的研究工 作中。在地质界,一提起笔石,无人不知许杰。

笔石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种已经灭绝的 海生动物,由于它的化石很像保存在岩石层 面上的笔迹而得名。笔石动物群进化快,迁 移广,盛衰期分明,成为古生物学中一个重 要门类,是鉴别古生代早、中期,特别是奥 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地层重要的标准化 石。许杰在笔石的系统分类、演化、生态, 笔石体的构造,以及笔石带的划分与对比等 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为中国笔石学及笔石 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许杰首先对中国南方笔石动物群进行了 详尽的描述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含笔 石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命名了若干古生 代早期的地层。随后,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观 点,从研究笔石体的内部细微结构入手,探 讨了笔石的演化过程及其分类。他研究了不 同笔石群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而从内因和 外因两个方面来探索笔石群的发育、演化和 迁移等问题。他在研究对比中国和世界各地 含笔石地层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上笔 石发源中心的问题。这些重要论断对研究全 球古生代地层及其划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 实际意义。

他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后,主 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浙江、江苏 及湖北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在调查中,他采 集到不少笔石化石标本,同行们也向他提供 了不同地区的笔石标本。这些为他的研究打 下了良好基础。1930~1931 年他的第一批笔 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中央研究院的年度总 结报告上,报道了湖北房县、远安,江西武宁, 安徽贵池、太平、宁国,浙江昌化以及江苏 仑山等地数十种志留纪和奥陶纪的笔石。

他只身奔赴皖南、浙西山区进行野外地 质调查,测制地层剖面,采集化石标本。经 过几年的精心研究,1934 年他发表了我国 第一部较系统的笔石研究专著——《长江下 游之笔石化石》,立即引起国内外地质、古 生物学界的重视,并受到著名地质学家葛利 普和李四光的高度赞扬。全书为英文,附中 文摘要和大量图表。详细描述了江西、安徽、 浙江和江苏 4 省一些地区的笔石 19 属、91 种,包括新种 35 个。建立了宁国页岩 3 个 笔石带、胡乐页岩 3 个笔石带和高家边页岩 2 个笔石带,还同国外的含笔石地层做了对 比。该书附图是许杰在显微镜下用拉普沃尔 斯描绘仪手绘后照相缩放成的,图像清晰醒 目。无论从科学内容和研究水平,还是从精 细的绘图技艺上,都可以同当时国际上最佳 经典著作——爱丽斯和伍德的《英国笔石》 相媲美。此书为我国笔石研究起到了开路先 锋的作用,为我国东南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划 分和对比奠定了良好的古生物学基础。他所建立的奥陶纪地层系统和笔石带序列,至今 仍被广泛地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

1935~1937 年期间,许杰继续在江、浙、 皖、鄂、桂等各地从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 工作。撰写了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提高了 这些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此后,他又对华 南一带的含笔石地层进行了更广泛和系统的 研究。1936 年他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在宁 国页岩之下的绿色页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 的笔石化石,对地层对比和笔石研究都十分 珍贵。1937 年他又在浙江西部的于潜塔山 采集到奥陶系上部和下志留统底部的笔石化 石,这是中国华南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分界 处的第一次重大发现。1947 年他通过对皖南、 浙西及赣北的宁国页岩中 3 个笔石新种的研 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华南地区笔石群与澳 大利亚笔石群的密切关系。1948 年他与马振 图合作,通过对湖北宜都八字脑剖面的研究,首次在扬子区发现刺笔石,并建立了寒武系、 奥陶系之间宜昌阶的 3 个化石带,其中包括 笔石 2 属、9 种及亚种。 

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领导职务,社会 工作繁忙,但仍未放弃对笔石的研究。1959 年他研究了湖北竹溪上奥陶统五峰组具有特 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和青海柴达木盆地下奥陶 统的 1 个新笔石群。1964 年他与陈培洛合作, 对一个十分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笔石立体标 本进行了解剖,并用中、英文同时发表了《论 三角笔石》一文。这是国内外同行争论较大 的一个属类,许杰以敢于攻坚的精神,凭借 几十年研究笔石的丰富经验和学识,对搜集 到的、保存完好的立体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 剖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并论证这一属类 笔石体的真实组织结构特征,进一步证明了 他 1934 年提出的将三角笔石归入叶笔石科的 正确性,为准确确定其分类位置提供了有力 证据,为深入研究笔石化石开辟了新方向。

1960 年11 月,许杰视察广东南部某放射性矿区坑道 

1965 年,许杰发表了关于笔石体复杂 化的重要论文,这是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笔石演化的重要代表作。他从分析内因 和外因入手,对笔石体的演化趋向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笔石体由多枝变为少枝,易于 漂浮,活动范围大,有利于广泛摄取更多的 营养物质,这是正笔石总的演化趋向,也完 全符合进化论的观点。1976 年许杰和赵裕 亭合作,对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做了比 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根据国内外资料,按照 胞管变形和笔石枝递减的情况,将中国笔 石科分为 3 个演化系列,包括 5 个亚科、11 个属、45 个种。 

1966 年2 月11 日,许杰(右2)访问桑给巴尔期间拜会第一副总统卡鲁姆 

“文革”之后,年事已高的许杰对地质 事业的关怀和科研工作的热情不减当年。 1978 年,77 岁高龄的许杰亲赴新疆西天山 博罗霍洛山地区进行奥陶系剖面的考察和研 究,搜集化石资料精心进行研究,在霍城果 子沟实地考察了奥陶纪地层,观测到笔石分 子相互混生的现象,提出了笔石动物群发源 中心的假想,与黄枝高合作发表了《新疆霍 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一 文。除建立了 3 个笔石带(组合带),为天山地区奥陶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 依据外,还着重论述了这一地区笔石带中含 有不同带的笔石分子的相互混生情景及其形 成原因。这个混生带可与处于西半球的美国 得克萨斯的带对比,并认为两者可能都是从 华南和澳大利亚的同一个太平洋笔石动物群 发育中心迁移过来的。 

1982 年秋,许杰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 笔石专业组第 2 次学术会上做了题为《中国 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特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 分与对比》的学术报告。他与黄枝高、汪啸 风一起,详细分析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 的类型和分区特征,指出在世界两大区(太 平洋区和大西洋区)之间,还广泛分布有混 合过渡型的笔石群,再一次对笔石动物群发 育中心和分区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和 探讨。这一研究把中国笔石学科的研究,从 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1976 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我国合法席位后,许杰(右5)率团参加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5 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 届理事会期间参观访问 

1983 年 11 月,地质出版社把许杰有关 笔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 11 篇结集出版为 《许杰笔石论文集》,这是许杰半个世纪以 来笔石研究的综合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奥 陶纪、志留纪笔石研究的内容,为中国含笔 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笔石带的建立做了 开创性工作,而且也为笔石分类学的发展和 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 年 9 月,联邦德国地质学会为表彰许杰 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做出的成绩,把当 年该学会最高科技奖——利奥波德==布 赫奖授予他。自 1946 年创立以来,许杰是第 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地质学家。 

 

38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