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隽(1899 年 2 月 13 日~ 1975 年 9 月 15 日),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湖南省张家界市人(原 大庸县)。192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矿 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20 世纪 50 年代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主持制定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 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作为核工业矿产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 有金属矿藏作出贡献。对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尤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 动物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系统。为地层全面划分及对比、21 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分布与演化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1935 ~ 1939 年完成了《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两部专著。
1934 年获第三届“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1940 年获首届“丁文江先生纪念奖”。
从进入地质调查所的 1923 年到 1938 年这 16 年间,田奇隽对我国海百合、头 足类、腕足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陆续 将研究成果凝练提升出版 3 部专著,奠定 了我国对上述 3 类化石研究的基础。其中, 《中国北部太原系海百合化石》是对该门 类古生物的开创性著述。他对湘中石炭系、 二叠系地层做了详细划分,初步建立了湘 中上古生界的地层系统。1931 年发表《湖 南中部之丰宁系》一文,阐述湘中下石炭 统丰宁系的划分;1936 年发表《中国之丰 宁纪》,对中国丰宁纪 ( 早石炭世 ) 生物地层学研究做了系统总结。
他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化石研究最为深 入而系统,由他创建的“佘田桥系”等 12 个地层名称,沿用至今。他重视湖南地层 古生物研究,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最著 名的《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一书,对腕 足类化石之研究不只限于外形,还从磨制 切面观察剖析了其内部构造,对石燕贝化 石之研究,也将壳表装饰进行了绘图,还 以坐标图来表示其数量关系,达到了很高 水平。他的这些研究奠定了我国 ( 尤其是南 方 ) 泥盆纪生物学研究之基础。
在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基础 上,田奇隽还从事构造地质、区域地质发 展史方面的综合性研究,1936 年发表了《湖 南的造山运动》,1943 年发表了《湖南煤 矿与古地理》,1948 年发表了《湖南雪峰 地轴与古生代海侵的关系》,显示了他在 地质学多方面的学术造诣。
1938 年他发表了《中国之泥盆纪》专 论,对全国泥盆纪地层的分布、分类及泥 盆纪古地理做了系统的总结,该书和另一 部专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 英文版, 1938),奠定了我国南方泥盆纪生物地层学 的基础。正因为田奇隽对湖南省区域地质 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贡献,人们亲切地叫他“田泥盆”和“田湖南”。 1956 年,他应邀赴苏联参加远东地质会 议,做《中国震旦系》的报告,深为苏联地 质界所重视。
1957年,田奇 (右4)在越南考察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