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田奇隽——人称“田泥盆”

田奇隽(1899 年 2 月 13 日~ 1975 年 9 月 15 日),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湖南省张家界市人(原 大庸县)。192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地质矿 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20 世纪 50 年代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主持制定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 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作为核工业矿产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为中国核工业寻找急需的铀矿、稀 有金属矿藏作出贡献。对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尤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 动物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系统。为地层全面划分及对比、21 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分布与演化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1935 ~ 1939 年完成了《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两部专著。 

1934 年获第三届“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1940 年获首届“丁文江先生纪念奖”。 

不爱留洋爱中国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出身名门望族,但田奇隽没有一点风 流雅士的派头,更像个土里土气的技术员, 他把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热爱的 土地。

田奇隽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他为“土生土长的洋专家”。周总理 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呢?原来当时很多专家都 是留洋回来的,田奇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没 留过洋的地质学者之一。

这倒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机会。田奇隽多次放弃别人趋之若鹜的留德、留美的良机。 1923 年,田奇隽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 因为成绩优异,他获得享受“庚子赔款”的 公费留德机会,田奇隽因为不舍得放弃一项 重要的地质调查,同时也因为劳累得了肺结 核,他放弃留学名额,安心留在北京地质调 查所工作。

后来,他又放弃了湖南省建设厅出资留 学美国的机会。当时,被推荐留学名单见报 后,同事见田奇隽不在家,都以为他出国了。 其实,他正背着地质包攀登在崇山峻岭之间, 潜心于野外地质考察和研究。田奇 认为出国留学不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唯一机会,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现象多样,有数不尽的 矿产资源等着开发、研究,因此他宁愿坚守 在这片地表荒凉、地下内涵丰富的土地上, 在野外实践中增长才干。

1956 年,苏联记者采访田奇隽:“贵国有名望的老专家都是从西方留学回国的, 请问您到哪个国家留过学?毕业于哪个学 府?”田奇隽坦然答道:“本人从未出过国 留过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生都在中国做 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后来苏联报纸这样介 绍:“他是中国自己造就的第一代地质学家, 他有五分之二世纪的地质实践经验。”对于 苏联人来说,这是五分之二世纪;对于田奇 来说,就像许了一辈子的诺言。

1935 年的一天,田奇隽从野外归来,妻子看到他肩上扛着一个手提箱,赶紧帮忙卸 下来,谁知行李箱太沉,没等移到方凳上 就重重地掉在地上。妻子好奇地看着他小 心翼翼地把箱子打开,从里面捧出一个又 一个的纸包和布包,以为是什么贵重物品, 等打开这些包一看,原来竟是各种各样的 石头!

1960 年,田奇(右)与夫人朱梅仙(左)在北京留影 

妻子不禁嗔怪,皮箱可不是用来装石 头的!田奇隽笑着回答:“多亏了这个皮箱, 这些化石和标本才没有在颠簸和挤压中破 碎。”田奇隽在野外调查时,曾经历过抢劫, 钱财、手表等都被抢走了,但装着化石的 行李箱完好无损。对于劫匪,这些石头一 文不值;对于田奇隽,却是真正的宝贝:“舍 去点钱财,无关紧要。只要标本和资料不 丢失,人身平安,这就是大吉大利。”

箱子里装的石头,甚至比家人还重要。 抗战后期,有一次日军逃窜到距他家仅数 十里的地方,局势十分危急。他接到家人 电报,要他速归,带领家中老小去外地避 难,但他回电要全家自行向大庸方向迁移, 他本人仍坚持在野外工作,不肯中止原有 计划。

1940 年,田奇隽获得我国首届地学界 最高奖“丁文江先生纪念奖”,以表彰他 这种永不放弃、执着事业的精神。也正因 为田奇 不顾一切的长期努力,对泥盆纪 的研究终于日益完善,他才得到那个亲切 的称号——“田泥盆”。 

为了地质工作,田奇隽全身心投入。 他待人谦和诚恳,从来不会争取个人的利 益和地位,平时少语寡言,但只要牵扯到 地质事业,他就滔滔不绝。1951 年,中南 地质调查所成立,田奇隽任所长。1952 年, 中南地质调查所撤销,改成立中南地质局, 正局长却没有顺理成章地给田奇隽 ,反而 是让只读过师范的朱效成担任。很多人都 为田奇隽鸣不平,他却无所谓,还和妻子 夸奖朱效成认真负责,说和这样的一把手共事十分满意。正副两个局长互敬互帮,合 作共事,成就一段佳话。朱效成也经常到田 奇 的办公室请教专业,后来他也成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地质专家。

田奇隽的一生获得荣誉无数,1934 年获 得第三届“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 1940 年获首届“丁文江先生纪念奖”;1949 年应邀参加了 10 月 1 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开 国大典观礼;1956 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地 质部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7 年他奉 派赴越南主持铬矿勘探工作,1963 年因此获 越南政府颁赠的友谊徽章。

田奇隽卓有声誉,但始终淡泊名利,心 里最挂念的只有地质二字。晚年仍不顾年老 体弱,坚持深入野外第一线,经常在崇山峻 岭、悬崖深谷间跋涉。对他来说,星期日与 工作日一样,机关和家里一样。

然而,青年贫苦让他的体质偏弱,过度劳累让他的身体透支,再加上“文革”时期身体遭受迫害,1975 年 9 月 15 日,76 岁的田奇隽不幸离世,再也不能继续他热爱的地质工作。

2004 年 3 月 10 日,田奇隽先生诞辰 105 周年座谈会在张家界举行,百余位科技界人 士和田奇隽院士家属齐聚一堂,田奇隽院士 的儿子田开蓥先生含泪回忆了父亲热爱科学 献身地质事业的不平凡的一生,总结父亲献 身地质事业的“三不怕精神”:一不怕死, 二不怕苦,三不怕饿。“三不怕精神”正是田奇隽一生最生动的写照。

他是土生土长的洋专家,他的一生都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献给了这片心爱的 土地。 

3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