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叔和(1915 年 7 月 14 日~ 2008 年 2 月 5 日),岩石学家、矿床地质学家。河北省迁安县人。1938 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
坚持创新,在火成岩岩石学和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理论学说,是甘肃白 银厂特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者;组织领导了陕西金堆城钼矿床和甘肃镜铁山铁矿床的勘探和评价工作; 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矿床学巨著《中国矿床》和《中国矿产资源图(1∶500 万)》及说明书;长期任中国地质 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矿床地质》主编;是中国找矿勘探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的领 军人物,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
曾获 1996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5 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 1990 年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多项重大奖项,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1 年 5 月,宋叔和二进白银厂。条件的艰苦、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地质队没有任何 可供参考的地质勘探资料,技术力量也十分薄 弱,除宋叔和外,只有五六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一间破旧的老君庙是他们的住处,几领芦席围 起来就是厨房。因为风大,吃的是掺和着细沙 的馒头、米饭,喝的是苦涩难咽、喝后腹泻的 含硫酸盐的地下水。
在这样的条件下,宋叔和他们每天冒着黑 黄色的塞外风沙爬山头,钻老洞,用钢钎、手 锤和黑火药打平巷。到 1952 年,他们发现了 许多线索:东厂沟的绿水、小铁山的铁帽,还 有一种叫彩钼铜矿的指示性矿物,后来又发现 了一种含铜 20% 的“烟灰色粉末”,这种粉 末被确认为辉铜矿,具有找大富矿的意义。它 有力地支持了宋叔和的论断:白银厂不是铁矿,金、银、硫也属其次,铜矿才是主要的。
消息传到北京,一场大规模的地质勘探 开始了。一群群的姑娘、小伙子来了,一座 座钻塔竖起来了。白银厂在沉寂了几百年后 又喧闹了起来。
大自然有时像个爱开玩笑的藏宝人,它在 把宝藏藏起来的时候,留下一点蛛丝马迹,但 当寻宝人追踪而至时,线索又戛然而止。遇到 这样的情况,有些人退却了,因此,找宝的人 很多,而找到宝的人却凤毛麟角。然而对那些 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人,大自然却像一位宽 宏仁厚的长者,会给你丰厚的馈赠。
在白银厂找铜的时候,宋叔和他们就遇到 了这样的事。1953 年 6 月,正当矿区上下一 片繁忙、兴旺,全国上下一致看好白银厂铜矿 的时候,打钻取出厚达几十米的黄铁矿岩心, 经化验含铜量竟是零。队伍中出现了动摇与怀 疑情绪。在这关键时刻,宋叔和沉着稳健、仔 细研究,率领大家坚持下去,终于在深部找到 了富铜矿。到 1955 年,经过 4 年的风风雨雨、 困难挫折,白银厂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一个大 型黄铁矿型铜矿床暴露在世人面前。当为矿山 建设和开采设计提供了所需的全套地质资料之 后,宋叔和乘胜追击。他带领和指导 641 地质 队、祁连山地质队,对白银厂矿区及其外围的 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条件、岩浆活动进行了进 一步的调查。证实了白银厂矿床不仅含铜和硫, 还含有丰富的铅、锌、金、银,是一座富铜的 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了理论,并在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中不断发展、深化、 凝练、升华。有了白银厂铜矿的实践经验,宋 叔和及时总结提出“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 的特征与成矿规律”,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为以后的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一座宏伟的建筑竣工的时候,也是建 筑工人撤出的时候,他们无暇停下来欣赏自 己的杰作,前面还有新的工程等待着他们。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队员和建筑工人一样。
1956 年 12 月 31 日 15 点整,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东经 104°11′~ 104°19′、北纬 36°36′~ 36°40′的交叉点处,响起一声震 天撼地的爆炸声,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 起,周边 30 千米范围内的天空、山岳顿时笼 罩在一片尘埃迷雾中……西方一些国家报道, 中国西部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其实,那是白 银厂的矿山大爆破,因为当时确定的矿床的 开采方法为露天开采,要采用大爆破的方法 进行剥离。矿区的凤凰山、火焰山等 7 座山 峰的山头,在起爆的瞬间以排山倒海之势崩 塌,高度平均降低了 50 米。这次爆破拉开了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投产的序幕。随着一 座大型矿山的投产,一座工业新城建立起来。 而宋叔和又奔向更加遥远、荒凉的旷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宋叔和(左)与甘肃白银厂矿产总工程师在矿山发现纪念碑前留影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