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宋叔和——与白银厂的一世情缘

宋叔和(1915 年 7 月 14 日~ 2008 年 2 月 5 日),岩石学家、矿床地质学家。河北省迁安县人。1938 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

坚持创新,在火成岩岩石学和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理论学说,是甘肃白 银厂特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者;组织领导了陕西金堆城钼矿床和甘肃镜铁山铁矿床的勘探和评价工作; 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矿床学巨著《中国矿床》和《中国矿产资源图(1∶500 万)》及说明书;长期任中国地质 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矿床地质》主编;是中国找矿勘探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的领 军人物,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

曾获 1996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5 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 1990 年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多项重大奖项,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使 命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河北开滦,这个位于河北唐山境内的城镇,以煤矿著 称于世。早在光绪三年(1877 年),清直隶总督李鸿章就 委派得力干将在此创建矿务局。在近代工业史上,开滦煤 矿占有重要地位。

1928 年,唐山第四中学一批初中生来到开滦煤矿参观。 其中,有个孩子叫宋叔和。这次出来,让小小少年大开眼界。 听说开滦煤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矿,他觉得很自豪;再 一听,煤矿竟是英国人在这里开办的,他又觉得很伤自尊。

谁会想到,这次参观为他此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宋 叔和盼望将来有一天,中国人自己能够找矿挖矿。他的人 生轨迹证明,他的梦想终于化为现实——他一生的使命, 就是为祖国寻找深埋地下的矿藏。

1915 年 7 月 14 日,宋叔和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父 亲宋锡龄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现代教育,回国后从 事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宋叔和幼年由祖父破蒙,识字读 书。后来接受正规的小学、中学教育。1932 年,他考入北 平通州著名的潞河中学读高中。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朝着立下的人生志愿迈进了一大步。

当时的清华大学很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第一年地 学系只开一门普通地质学,宋叔和就利用课余时间上外 系的课,比如中国通史、数学、文学、化学等。他读了 许多有关矿业的中外书籍。此外他还读小说、打网球、游泳、踢小足球。那时的宋叔和求知若渴, 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找到了人生最大 的乐趣。大学二年级他写了《中国的玉石》 一文,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并转载于 《北京晨报》。

1937 年,宋叔和与他的老师冯景兰正在 河北省小五台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准备写 毕业论文。“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他 不得不放下论文与学校一同迁往长沙,又辗转到了昆明。清华大学与一同南下的北京大 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 到昆明宋叔和与同学们徒步行走了两个月。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沿途看到 了很多地质现象。 

1938 年宋叔和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 留校做了助教。

1940 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起:苏良赫、张席、袁复礼、宋叔和,后排右1:池际尚)

1980 年5 月,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筹备)会在杭州召开第二届全国矿床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宋叔和(前排左2)与部分老地质学家合影 

大学刚刚毕业的宋叔和充满热情,跃跃欲试,想尽快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从 1938 年到 1942 年的 4 年时间里,宋叔和除任助教外,还随他的老师冯景兰、张席褆教 授先后调查了云南西部和贵州西部的地质情 况与矿产资源。美丽的云南大理、怒吼的金 沙江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掌握了第一 手资料后,他撰写了《云南保山仁和桥中志 留纪笔石》一文。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一地区 早志留世笔石的结构特征,鉴定出属于林氏 弓笔石带的曲折笔石等。中志留统的划分和 对比是以笔石为依据的,而林氏弓笔石带则 是中志留统的典型标志。宋叔和通过对上述 笔石的详细研究,首次以确凿的论据论证了 我国云南西部中志留统的存在,为该区志留 系地层划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同古 生物学家张席褆教授共同研究海相三叠纪瓣 鳃类化石,由张席褆教授执笔撰写了《贵州 海相三叠纪地层之新产地》一文。 

俗话说“艺不压身”。宋叔和在这 4 年 中学到的地层古生物研究方法,为他后来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49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