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沈其韩——破译石头的秘密

沈其韩(1922 年 4 月 27 日~ ),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江苏省海门县人,生于江苏淮阴。1946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地球学报》和《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20 世纪 50 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 次总结。60 年代致力于辽宁鞍山 - 本溪等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 70 年代在青海、冀东、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 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石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 究,主编(第二主编)《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 万)(附带发明书)》并参与总结。90 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 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2000 年前后对山东沂水地区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及中国西北阿拉善重点前寒武系区域变质岩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多次发现最古老的陆块。2009 年以来参与主编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500 万)(附带说明书)》。代表作有《中国早前寒武系麻粒岩》、《山东沂水杂岩的组成与地质演化》等。发表专著 15 种(包括图 2 种)、 论文 140 余篇、勘探报告和科研报告 27 种。

1989 年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博观约取推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不过,沈其韩为国家建立十个八个矿山 的愿望很快被另一个重要的任务代替了。

沈其韩在山西找矿劲头十足,由于工作 出色甚至被评为 214 队的劳动模范。这个时 候,引领他进入地质工作的导师程裕淇向他 发出召唤,让他回到地质研究所搞岩石学研 究。向来服从工作安排的沈其韩内心有些不 情愿:“我觉得找矿挺好的,我就留在山西 算了。”

程裕淇出面找他做工作,说来说去,让沈其韩改变主意的只有 4 个字“国家需要”。 国家需要他去找矿,他无怨无悔地奔波在辽 宁、湖北、山西各地。现在,国家需要一些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搞基础研究,为将来 的找矿工作做指导,那么,他也会竭尽全力, 绝不辜负国家的期望。

变质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 27.4%,广泛 地分布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及其以后的各 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中,绝大多数本来是 见不到的,但是由于后来的构造运动,一些 变质岩露出地表,带来深部地壳的各种信息, 地质学家通过破解这些变质岩,研究地壳演 化的历史。变质岩石学是岩石学的重要分支, 但是相关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直到 20 世纪初, 变质岩研究才有所突破,而中国的变质岩研 究当时还是十分薄弱。

程裕淇敏锐地意识到变质岩研究的重要 性,除了能够了解早期地壳的演化、推断原 岩的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外,还有助于利用 变质岩来找矿。就这样,1956 年秋天,沈其韩到地质部地质研究所,跟随程裕淇院士, 开始了长达 60 年的早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 研究、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 究。

一块看起来很普通的石头,但是在地质 学家的眼里,它或许比等量的黄金还要珍贵。 一生与各种石头打交道的沈其韩也像这样一 块石头,他谦虚低调、踏实朴素、与世无争, 只有长期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或许才能感受 到他如石头般坚韧的外表下所蕴藏的一个科 学家的高贵品质。

与沈其韩共事多年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原 常务副院长王泽九说:“老沈是一个非常踏 实细心的人,不管什么样的工作交给他,总 是让人特别放心。”从热火朝天的地质找矿 一线转入相对冷僻的基础研究领域,沈其韩 迅速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 开始工作。

“没有一种苦会白吃,没有一种工作会 白干”,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后,之前找矿所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就成为沈其韩的优势。 之前他曾经在鞍山式铁矿研究过程中积累了 大量宝贵的地质资料。同时,他也在国内较 早地利用钾氩法测年技术,测定了山西吕梁 地区寒武系—前寒武系地层和岩浆岩中的富 钾矿物,获得了一批最早的定年数据,对山 西地区五台群和吕梁群的地层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从此他开始了以早前寒武纪地质体为 主要研究对象,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 学、地质年代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为手段,从 古老的岩石和构造现象中去推断地球演化的 过程和找寻其中蕴藏的多种矿产,解读地壳 深处的信息的科研生涯。20 世纪 60 年代初, 沈其韩参与以程裕淇、王曰伦为首的中国前 寒武系第一次总结并参与编写《中国的前寒 武系》一书,书中提出了前寒武系地质今后 的工作建议,为推动我国的前寒武纪研究工 作立下汗马功劳。

“我上大学的时候,地球化学根本没有 学过,年代学也不知道,都是后来在工作中边学边做起来的。”知不足而后学,沈其韩 格外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 用。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同位素地质年 代学,前寒武纪研究寸步难行。早期向苏联 专家学习,随后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测定同位 素的仪器设备,使得中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 究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不断收获 累累科研硕果,逐渐缩小与国际前寒武纪地 质研究的差距。

20 世纪 60 年代初,全国开始 1∶20 万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填图,但缺少野外地质工 作统一规范,只有一本从苏联翻译过来的手 册,其中也有不少地方并不符合中国情况, 特别是在变质岩地区,情况复杂,迫切需要 统一的变质岩地区填图工作规范。为应对这 一情况,1962 年,沈其韩参与程裕淇先生主 编的《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 一书的研究与编写。他们参考苏联手册,结 合中国地质工作实际,提出了区域变质岩的 统一分类命名方案和变质岩区变质地层的划 分要求等。这本书被誉为变质岩区地质工作 必不可少的工作手册,1 万多册一抢而空,很快再版两次,1978 年这本书获得了全国科 学大会奖。

从 1980 年开始,沈其韩在地质科学研究 上进入盛产期,他在早前寒武纪研究领域取 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中法合作进行的泰山杂岩研究中,共同详细划分了花岗质岩石 的时代、源岩类型,深入地进行了地球化学 的研究,获得了从长期亏损地幔中增生新地 壳的有关证据,进而探讨了中国太古宙地壳 演化的规律;初步研究了中国早前寒武纪麻 粒岩,对山东沂水地区古老地体的组成和演 化进行了研究;参与主编了第一代 1∶400 万 和第二代 1∶500 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的编制和 总结;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多次发现中国最古 老的陆块;在对不同时期变质作用和岩浆作 用的研究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 研究成果屡次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和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 突飞猛进也引起了国际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 和认可,相关的研讨会和各种科学合作项目 也有条不紊地推进起来。

沈其韩不仅在地质勘查和地质研究中成 就卓著,在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1983~1986 年,沈其韩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这是非常谦虚的自我 总结。要知道,20 世纪 80~90 年代,蓬勃发展的商业大潮席卷社会,对科研的认识一度出现偏差,整个地质行业也受到强烈冲击。 沈其韩上任时,甚至有领导提出要砍掉一些 不是急需的或者不能产生实际效益的研究项 目,他据理力争,指出有些研究项目已执行过半,贸然停止反而造成浪费,而且有些项目还具有前瞻性和基础性,应该保留下来。 事实证明,当时沈其韩极力保住的不少项目 后来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至今想起来他还 觉得心里非常安慰。

1985 年10 月,沈其韩(右3)、刘敦一(左4)与法国雷恩大学教授江博明(左3)、B.Auvarg 教授(左5)合作研究山东泰山早前寒武纪地质时在泰山中天门前

1985 年,沈其韩(左4)在内蒙古野外进行地质观察

1991 年10 月,沈其韩(左1)在北京密云的密林中,观察变基性岩脉的特征

1992 年11 月,沈其韩(左)参加鲁西太古宙科马提岩及变基性岩现场研讨会时,在新泰雁翎关石河庄与沈永和(右)共同观察具鬣刺构造的科马提岩 

1990 年9 月,沈其韩考察大连金石滩一带地质地貌特征 

同时,沈其韩意识到,要办好研究所, 人才是第一位的,他因而积极推动全所研究 生的培养,不仅积极邀请外国专家来所里讲学,还主动派年轻人出国进修,鼓励青年人 去国外留学。有人担心把优秀的年轻人才派 出去,学成后不回来怎么办?他笑着说:“只 要他们不做危害我们国家的事情,在国外取得了成就,也值得我们骄傲。”当时派出去 留学的年轻人,归国后大部分都成为地质研究所的中坚。 

回忆一生的科研事业,沈其韩认为,年轻的时候什么工作都要做一点,现在年轻科 技工作者学历很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钻研 得很深,但是也应该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的思 维,应该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62183